洪波涌起挂在瀑布上的芙蓉古镇( 二 )


吊脚楼建在悬崖之上 , 有的高十多米 , 耸立入云 , 走廊司檐悬空挑出 2 米多 , 或许在人们看来 , 无论是竖立屋架 , 还是盖瓦封顶 , 都非常惊险 , 甚至不可能完成 。 然而 , 土家先民硬是凭借智慧和勇敢 , 在山地中生出空中楼阁 。
山水塑造性格 , 而建筑却能体现性格 。 土家人的蛮狠与从容 , 在这些层叠入云的吊脚楼群上可见一斑 。
02
小巷深处有烟火
芙蓉镇的美 , 隐没在吊脚楼的飞檐走壁、雕花门窗中 , 也藏在炊烟升起、夕阳晚照的小巷深处 。
清晨 , 河边早起的妇女用力浆洗衣服 , 欢声笑语间 , 生活的琐碎烦恼似乎也随着这气力的呼出 , 这水波的流逝而烟消云散 。 年轻姑娘显得温柔害羞 , 她们轻轻把采来的野蒿、胡葱扔进水里 , 揉一揉 , 捞起来 , 水声滴答 。
水中的鱼虾、鹅卵石则是儿童的乐趣 , 他们赤脚奔跑 , 脱下鞋袜用脚尖试探水温 。 很多年后 , 长大的少年或许不记得很多往事 , 但与水有关的记忆将伴随一生 。 就像写了一辈子 " 水边人生 " 的沈从文 , 他不羁的灵魂无论漂到哪里 , 都与一条长长的沅水密不可分 。
与河水相比 , 水井与生活的联系丝毫不会逊色 。 老人们延续多年的习惯 , 带着塑料瓶子从井中取水 , 等待的间隙抽一袋烟 , 唠个短嗑 , 再迎着夕阳慢慢走回家中 。 青石板路上的影子长长短短 , 像这古镇的时光 。 它们有时热闹 , 有时孤独 , 无论愿不愿意 , 都有一只阳光下打盹的黑猫强做良伴 。 背阴的小巷子里 , 卖菜的妇人生了一盆篝火 , 火上架一座铁茶壶 , 茶壶嘴儿嘟嘟 , 茶香四溢 , 热气升腾 。 主人分出去几碗茶给友人 , 笑比茶甜 。
那些老街名 , " 河铺子 " 生意兴隆 , " 殿门口 " 书声琅琅 , " 杨家坪 " 拂晓不净面 , " 三拱桥 " 里洪水滔滔 , " 公馆坪 " 有官驿 , " 半边街 " 落雨不湿鞋 …… 每一条老街 , 背后都有一个传说 。 历史从尘埃中走来 , 那些或粗粝或光滑的石头都长着一张老者的脸 , 只有耐心缓慢的人 , 才可以和它们忘年交 。
正在恍惚 , 一位梳着小辫齐刘海的女童在阳台探出头来 , 冲你龇牙一笑——她刚刚写完网课作业 , 妈妈同意今晚可以看半小时动画片 。
洪波涌起挂在瀑布上的芙蓉古镇
本文插图
古镇的儿童有明亮笑容

03
" 能逢演必哭 , 肯定是有心事吧 "
湘西的禀赋异质 , 还体现在独特的民族文化 。 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土家哭嫁 , 夸张的动作、莫名其妙的装饰、听不懂的长腔短调 , 这是土家人原始古老的习俗 , 如今传统没有丢失 , 反映了后人在情感继承和身份认同上的执着 。
茅古斯舞在土家族语里称为 " 古司拔铺 " , 是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最渊源的活化石 。 此舞蹈真实再现了父系社会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及婚姻习俗 , 后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今年的清明节前夕 , 在土家祠堂前坪 , 一出蔚为壮观的茅古斯舞让人们领略到原始艺术之美 。 与摆手舞不一样 , 人们怀着敬畏之心驻足观看 , 并不加入其中 。
摆手舞 , 单从名称看来 , 多了欢乐天真的气氛 。 它是土家族人一宗载歌载舞祭祀祖先的大型舞蹈 ,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 , 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在摆手堂前共跳摆手舞 。 有古诗云:福石城中锦作窝 , 土王宫畔水生波 , 红灯万盏人千迭 , 一片缠绵摆手歌 。 诗歌形象地再现了古时土家人千人万人共舞的场景 , 豪放和热闹气氛非现代人所能感同身受 。
有意思的是 , 现在芙蓉镇不仅把摆手舞作为迎接嘉宾、举行庆典的必演节目 , 同时还把该舞蹈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 世代相传 。
芙蓉镇表演哭嫁的姑娘来自当地的演艺团 。 姑娘长相清瘦 , 眼睛却很大 。 关注了她很久的粉丝说 , 几乎每次表演 , 这位姑娘都能边唱边流泪 , " 演得跟真的一样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