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南农“新农人”丨逐梦田间的水稻硕士:用科技种一方良田( 二 )
在一线 , 不会实战操作就没有发言权
为了实现田间有效管理 , 黎泉从2013年毕业时开始学习农机操作 。 如今 , 他熟练掌握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等操作 , 成为公司最出色的农机手之一 。
黎泉开着机器进行水稻收割
虽然毕业多年 , 但是与学校和导师的联系从未中断 , 导师研发了新技术想要在田间推广 , 黎泉积极践行;黎泉在生产中遇到了问题 , 有些是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东西 , 学校也会桥牵线、协助联系 。
这两年来 , 从蓖麻、香根草的杀虫作用 , 到利用雌性激素的生物防治方法 , 从油菜花旋耕入地 , 到土地翻耕等土壤肥力提高法 , 黎泉像在实验室里一样 , 不断尝试、不断创新 , 很多东西在他手里“出了新花样” 。
“因为不赚钱 , 一般农户不愿种油菜花 , 更不愿直接旋耕入土 。 其实 , 把土地改造好 , 种出的大米口感更好 。 ”黎泉介绍 , 他们尝试用米糠作肥料 , 把米糠均匀地撒在水稻田表层 , 将土层封闭起来 , 使杂草不能生长 。
在整个水稻管理上 , 他们做到不用化肥、不用农药 , 终于种出不撒一点儿农药的有机米 。 为此 , 他所在的公司在2014年拿到了苏州第一张有机大米证书 。
7年来 , 从初出茅庐、纸上谈兵的毛头小伙 , 到育秧到成米的每个环节都能全程介入 , 黎泉看着亲手培育的水稻一点点长大 , 直到开镰收割 , 脱粒成米 。
“农业有奔头 , 眼光要放长远”
早上5点 , 一路忙到天黑 , 黎泉说 , 4、5月份是两季作物的过渡期 , 4000亩地 , 20天内要完成施肥、旋耕、平地、插秧多个程序 , 机器助力之外 , 就是苦干 。
本文插图
2014年 , 黎泉被派到东北考察两个月 。 为了能全程跟踪水稻生长 , 他坚持和农场工人一同劳作 。 凌晨1点多 , 他和工人们一同运秧苗 , 晚上7点才收工 。 因为太困 , 他常在等待运秧车的间隙躺在编织袋上睡着 。
相比其他行业 , 做农业辛苦 , 学农的学生一般不愿到一线去 , 黎泉说 , 公司也来过不少有文凭、有学历的毕业生 , 但时间不长 , 都没能安心留下来 。
“做农业 , 眼光要看得长远” , 黎泉说 , “现代农业的概念和以前大不相同 , 穿着皮鞋一样在地里干活 。 ”
据黎泉介绍 , 公司去年采购了一台无人驾驶的插秧机 , 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和路线 , 插秧机自己在田里运作 。
这就是未来农业的图景 , 解放人力和双手 , 让机器在田里忙活 。
“行业缺人 , ”黎泉坦言 , 周围大多是五六十岁、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对新技术、新知识不接受、难上手的农户 , “很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
近几年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 , 政府对农业人才、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越大 。 2015年 , 黎泉获评“阳澄湖农业突出贡献人才” , 获得30万元安家补贴 。 2018年 , 在苏州望亭镇举办的首届丰收文化节活动上 , 黎泉被评为望亭镇十佳农民 。
本文插图
“专业学生 , 毕业了在一线从事专业的工作 , 一点不浪费 。 ”说起自己的这位学生 ,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负责人丁艳锋教授非常骄傲 。
在学校读书时 , 黎泉想着 , 如果能天天走在田里 , 看着一望无际的风光 , 该有多好 。 如今 , 操控着无人机、穿上了西装皮鞋 , 他成了一位不同于父辈的“稻田守望者” 。
黎泉说 , “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努力 , 把科技基因不断注入传统农业 , 让农业焕发新生机 。 ”
(新华社、中新社、江苏卫视、新华日报、现代快报等10多家媒体关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