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那个在青海大山里坚守20余年的代课教师,现在怎么样了?
基层 , 是半月谈采访人员驻扎的根基 , 我们越是深耕基层 , 越能感受天地的辽阔、自我的渺小 。 曾以为热火朝天才是基层 , 殊不知平淡寂寥也是基层 。 让无声的坚守发出呐喊 , 让深埋的爱破土而出 , 是半月谈采访人员的职责担当 。
发送一个祝福的消息需要付出什么?在我们看来只需要动动手指 , 但是有个人 , 需要等学生放学 , 拿着手机紧走慢走地下坡、爬坡 , 避着路边车轮卷起的黄土灌进嘴 , “掐”着天色走到有信号的空场 , 将手机贴近1000多度的近视眼 , 打出字后确认发出 , 再赶回只有一个人的学校 。
“张采访人员你好 , 今天是采访人员节 , 祝你节日快乐” 。 这个祝福 , 我一共收到过6次 。 发信息的 , 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努乡的代课教师李永年 。
6年前 , 我是新华社青海分社经济采访室的一名采访人员 。 2014年五一节前夕 , 我与在青海分社锻炼的新华社摄影部采访人员郭求达 , 一同前往青海省海东市参加媒体集体调研 。 阴差阳错地 , 我们在海拔2600米的化隆县 , 与同行们乘坐的大巴车擦肩而过 。
海东宣传部的干事问:“二位采访人员晕不晕车?能行的话 , 我带你们去一个老师那里 , 不过他在脑山(青海话深山的意思)里 , 那……么远着!”干事拖长了腔调 , 又比出一个夸张的手势 。
那就走呗!
我在路边小店买了两块山寨威化饼干 , 塞进书包就坐进了宣传部的车 。 坑洼的山路 , 摇晃出我与李永年老师至今6年的情缘 。
当我们一路颠簸 , 站在阿什努乡拉盖教学点时 , 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路调研看惯了美丽乡村 , 高楼大厦 , 哪里见过如此破烂的学校?低矮的土房教室里 , 坐着刚在土里打着滚的娃娃们 。 李永年那时48岁 , 是教学点唯一的老师 , 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很多 , 瘦得可怜 , 走路也不利落 , 一身脏兮兮的毛衣 , 看不出颜色 。
他的二女儿、小女儿也在这个教学点 , 脸颊生满暗紫色的冻疮 , 大的搂着小的怯生生地一言不发 。 我赶紧拿出来两块饼干 , 两个女孩眼前一亮 , 可一转眼就让其他娃娃给包围了 , 男娃女娃都来抢 , 饼干成了碎渣渣 , 捡起来也要吃……父女3人平时的伙食 , 就是墙角的一堆洋芋 。 代课老师只有900块工资 , 吃喝经费少得可怜 。 即便这样 , 李永年靠着惊人的毅力 , 在代课教师岗位上干了20年 , 送出一批批学生走出大山 。
如此艰苦的环境 , 李永年的教学进行得一丝不苟 。 值班表、课程表写得整整齐齐 , 批改好的作业 , 用塑料袋包起来以免落灰 。 在这个藏族村落 , 能把一句汉语不会的娃娃教出语文平均95分成绩的 , 只有他一个 。
2018年3月 , 我已经回到北京 , 在《半月谈》杂志社担任编辑两年有余 。 当时我所在的《半月谈内部版》正经历较大的内容改革 , 其中新增的【讲述】栏目颇具特色:讲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 拾起苦难中的坚强 。
一次偶然的对话 , 李永年坚守青海教学点的事迹得到了杂志社领导的肯定 , 派我重回战斗了4年的青海 , 找到李永年 , 再进行一次深入对话 。
2018年4月 , 《半月谈内部版》【讲述】栏目刊发了李永年的讲述《人生的事儿 , 要一样一样来》 , 随后半月谈新媒体在微信公号、微博等终端推送《52岁的代课老师 , 用20年时间告诉我们什么是坚守!》后 , 取得异常热烈的社会反响 。 我录制的一段李永年上课的视频 , 在秒拍上达到1000多万点击量 。
半月谈刊发李永年的事迹之后 , 陆续有各路媒体来到教学点 , 有采访人员一边采访一边商量赶回西宁晚饭吃什么 。 大概没有一个人会留下来 , 听一听拉盖教学点夜晚的风声 , 盯着永远没信号的手机屏幕到天亮 。 热闹过后 , 教学点的艰苦 , 李永年生活的窘迫 , 依旧是常态 。 从李永年的朋友圈的更新内容就能看出 , 这里实在太闭塞、太荒凉了 , 一场雪、一根发了芽的树枝 , 都能成为更新动态的理由 。
2020年是半月谈创刊40周年 , 我所在的《半月谈内部版》恰好与我同龄 , 这不得不说是缘分 。 而远在青海的老朋友李永年 , 此时发来了好消息 。
“张采访人员 , 2019年3月 , 我被调到阿什努乡刘什洞教学点 。 现在 , 刘什洞教学点有两位老师 , 31名学生 。 学前班5名、一年级3名、二年级11名、三年级3名、四年级7名、六年级2名 。 我的工资也从2006年最初的每月900元逐步提高到了现在的2100元 , 我心里很满意 。 ”
“刘什洞教学点条件比拉盖教学点好多了 。 以前在拉盖教学点没有网络 , 几乎与世隔绝 。 现在 , 刘什洞教学点明窗净几 , 院子里铺上了红砖 , 上级部门给配了篮球、足球、跳绳等体育器材 。 上体育课时 , 我和学生们一起打篮球、跳跳绳 。 我喜欢这种校园生活 , 日子过得充实有趣……”
刘什洞教学点 , 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
洋洋洒洒一千字的邮件 , 我一字一句地读着 , 生怕漏掉一点信息 , 放走一丝喜悦 。 李永年说道:2018年半月谈采访人员报道后 , 偏僻的大山不再寂寞 , 志愿者、公益组织的身影出现了 , 带着物资、绘本、设备来到学校 , 带孩子们做游戏 , 读书、画画……
他还发来了几张图片 , 54岁的李永年 , 看上去甚至比48岁第一次见到他时 , 还年轻了些 。
李永年在刘什洞教学点
时隔半月谈报道两年 , 李永年虽然没有转正 , 但生活发生了巨变 。 他享受国家“精准脱贫”“整乡搬迁”政策 , 李永年搬下了山 , 搬到了国道旁边的城市郊区 , 分得了一套85平方米的楼房 。 妻子成了城里一名保洁工 , 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 。
当初和其他学生抢零食的二女儿和小女儿 , 在新家附近的小学就近入学 。 大女儿从南昌师范大学幼师专业即将毕业 , 受疫情影响在家学习 。 将来毕业就业后 , 一定会多一份收入 。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受采访者 , 作为半月谈采访人员 , 我的成长与采访对象同在 。 基层 , 是半月谈采访人员驻扎的根基 , 我们越是深耕基层 , 越能感受天地的辽阔、自我的渺小 。 曾以为热火朝天才是基层 , 殊不知平淡寂寥也是基层 。 让无声的坚守发出呐喊 , 让深埋的爱破土而出 , 是半月谈采访人员的职责担当 。
每一个小人物命运的改变 , 都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 时代的阳光洒到每一个人身上 , 就是一盏指路灯 。 何其有幸 , 我与半月谈 , 共同帮助了一颗弱小却坚强的心灵 , 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本质 , 未受浊气熏染 。 在照亮别人的同时 , 不必以燃尽自己和家庭为代价 。 我认为 , 这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信念所在 。
“我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知足的我感到十分幸福和快乐!”李永年如是说 。
【半月谈那个在青海大山里坚守20余年的代课教师,现在怎么样了?】读到这句话时 , 这6年来的奔波和牵挂 , 想必已有了最好的结局 。
推荐阅读
- 王者荣耀:吕布最近强度凸显,玩家认为攻速太高需要尽快削弱,你赞同吗?
- LOL:粉丝急了!GRF三人结束合约,Tarzan却不在名单内
- 西塞回忆在利物浦时的重伤:骨头断了很多根,差点被截肢
- 20双凉拖,超A超性感
- 人在落魄时,别急着求人,做好这些事才有翻身的机会
- 余生不长,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 在路上遇见海马新型紧凑型SUV!美观价值不逊于奔腾T77,1.6T双离合!
- 颜值在线的它,东风风行T5L表现如何?网友:“纸老虎”
- 新华网河南师范大学青年学子在战“疫”中绽放青春
- 看了iPhone 12曝光的信息后感叹:iPhone 11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