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村模式』昌平兴寿镇探索垃圾分类,减量六成如何实现?记者探访
新京报快讯(采访人员 姜慧梓)这个“五一”,垃圾分类成为北京市民生活中的一项“新课题”。5月3日,采访人员实地探访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发现,这里从2016年起推行垃圾分类,如今成效已显。2019年,兴寿镇的垃圾总量比2018年减少5000余吨,垃圾减量率达60%。
5月1日,北京新版垃圾分类条例实施,提出“农村垃圾分类就地处理”,他们的挑战也从前端垃圾分类转移到末端垃圾处理。
文章图片
辛庄村保洁工人下午5点到村民家上门收垃圾。新京报采访人员 姜慧梓 摄
从“蚊虫环绕”到“垃圾不落地”
辛庄村位于昌平区兴寿镇中部,常住人口1100人左右,流动人口500余人。在这样一个流动人口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村子里,采访人员几乎看不到被丢弃的垃圾,也闻不到垃圾腐坏的气味。
2016年以前,这里不是这样。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水回忆,当时村里有17个垃圾点,村民经常站在村路这边就把垃圾直接扔到对面的垃圾点,剩饭、菜汤洒落一地,周边苍蝇、蚊虫环绕,负责装运垃圾的保洁工人需要戴口罩才能工作。
2016年4月8日,居住在辛庄村、彼时还是大学教师的环保志愿者唐莹莹找到李志水,想在辛庄村开展垃圾分类。唐莹莹的想法得到李志水的认可,辛庄村的垃圾分类探索从“垃圾不落地”开始。
【 『辛庄村模式』昌平兴寿镇探索垃圾分类,减量六成如何实现?记者探访】
村干部和志愿者做的第一件事是“净村行动”,将整个辛庄村彻底清扫一遍。之后推行“垃圾不落地”,即撤掉17个垃圾点,给每户村民发放分类垃圾箱,村两委干部、志愿者和清洁工每天定时定点、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村民不再向外倾倒垃圾。
开展垃圾分类前期,村民并不理解,不时能听到议论。村里一边通过广播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解释什么是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的好处等;一边借每天收垃圾的时机,进门入户,手把手演示如何分类,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的垃圾投放习惯。
文章图片
辛庄村村路上看不到垃圾。新京报采访人员 姜慧梓 摄
全镇推广辛庄村模式,“两桶两箱”分类成习惯
2017年,辛庄村模式开始在全镇推广。兴寿镇环卫中心主任高帅杰介绍,推广过程中,他们将辛庄村模式“提纯”,演变为后来的“兴寿模式”,包括两桶两箱、垃圾不落地、撤点设站、就地处理。
其中,“两桶两箱”分类最有代表性,即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各放一桶,有毒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品分置两箱。
村民杨长荣告诉采访人员,每天早上7点半和下午5点,村里会两次定点回收垃圾,4年多已经养成了习惯,连小外孙女都知道吃剩的水果是厨余垃圾。
同时,辛庄村的“撤点设桶”被延伸为“撤点设站”,兴寿镇20个村所有垃圾点全部撤掉,每个村选址建立一个村级垃圾分类站,用于集中放置每天收上来的垃圾,并在此进行二次分拣。
采访人员在辛庄村垃圾分类站看到,可回收垃圾经过二次分拣,被分成泡沫、软塑料、硬塑料、玻璃等十几种分类。
高帅杰介绍,这些可回收垃圾积攒到一定数量后会统一卖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在此短暂停留后,由镇环卫中心车辆分类清运到阿苏卫生活垃圾处理厂。有毒垃圾体量较小,定期交给专业组织处理。
此外,兴寿镇还尝试利用部分厨余垃圾“堆肥”,实现就地处理。
文章图片
堆肥现场,远处的肥堆已经成肥,用于土壤改良。新京报采访人员 姜慧梓 摄
探索厨余垃圾“堆肥”,仍需场地、技术等支持
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其中对农村地区厨余垃圾提出“采用生化处理等技术就地或者集中处理”要求。这与兴寿镇正在尝试的厨余垃圾“堆肥”不谋而合。
推荐阅读
- 省市场监@江西创新抽查模式 助力市场主体复工复产
- 【袁冰妍】2020年Q1网剧播映指数,《锦衣之下》仅排第五,热巴开启霸屏模式
- [监管局]昌平区市场监管局开展大型游乐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 躺鸡萌妹我的世界:原版模式太无聊?试试这三种你没有玩过的船新玩法
- 5a级景区北京唯一免费的5A景区已化身超美胜境,上演百花争艳模式!简直美醉
- 娱乐中的趣闻还在为生存所困扰吗?试试这些道具!,我的世界:星际探险新模式
- 「开启」热热热!海南缘何开启“烧烤模式”?
- #误时#昌平区:战“疫”不停耕 农忙不误时
- 咔朴猎头HR如何打破僵局,当管理模式跟不上业务发展
- 「模式」从河南山东两省的高铁线路布局看山西发展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