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昌平兴寿镇辛庄村:分类四年垃圾减八成 撤桶建站定时回收

眼下垃圾分类全市推广,而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这个京北村庄已经默默坚持垃圾分类4年,从最初缺人缺钱缺经验,到如今垃圾分类妇孺皆知,垃圾减量率达到80%,辛庄村探索出了一套接地气、易推广的农村垃圾分类新模式,成为当地人人为之骄傲的一件大事。
兴寿镇是昌平区的农业大镇,种植草莓是当地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辛庄村也不例外。过去来采摘的市民也许还记得,草莓大棚内外垃圾随意堆放,想拍张有美感的照片都很困难。如今再来这里,走遍全村也见不到一个塑料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以前的生活垃圾、树枝杂草都去哪了?事情还要从4年前说起。
2016年4月,在村里租住的几位妈妈成立了一支环保志愿小组,主动找到村两委干部提议实施垃圾分类,至于原因显而易见:村里的露天垃圾场污秽横流,大风刮过垃圾漫天,夏季时环卫工人甚至找村里讨要口罩,村书记李志水不明缘由,环卫工人反问:“苍蝇往嘴里跑,要不你来清?”
所以一听到垃圾分类的倡议,李志水就十分赞成。可是,当时村里穷得叮当响,用李志水的话说就是,“连买一箱A4纸的钱都没有”,怎么搞垃圾分类。后来,李志水主动从家里拿出4万块钱,以唐莹莹为代表的志愿者也纷纷捐款捐物,终于凑齐了启动资金。于是村里开始了两个月的大清理,地里刨的、家里堆的,垃圾整整清出172车,全村还开展了32场垃圾分类培训,为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做好前期工作。
正式分类的日子越来越近,李志水和志愿者们都很激动。当年6月10日一早,村里撤销了所有垃圾桶,取而代之的是上门收垃圾的环卫车。李志水、唐莹莹跟着环卫工人一起,挨家挨户宣传分类知识,监督村民不再向外倾倒垃圾,一跟就是3个月,刮风下雨不间断。
这期间,大部分村民都是积极配合,但也有一些村民不理解、说风凉话。分类没几天,村民老魏就不想干了,专门把垃圾混装成一包堆在家门口,看村里能拿他怎么办。李志水见状,二话不说,没戴手套一件一件把垃圾分了类,让在场的老魏大为触动,从此再没提一个“不”字。
垃圾分类实施后,村里还专门找了处空地建成垃圾分类站,集中放置每天收集回来的分类垃圾桶以及可回收物。村民家中放置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自备可回收物箱、有毒有害物箱。每日早7点、晚5点,环卫车就播着村歌《辛庄人》上门收取厨余和其他垃圾,统一在分类站存放分拣,可回收垃圾交由回收公司,有毒垃圾交给专业组织,其他垃圾留给市政统一处理,“两桶两箱分类法”得以顺利实施。
可是,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处理,村里种植草莓、苹果产生的农业废弃物怎么办?辛庄村听取兴寿镇和专业组织建议,采用条垛式堆肥法,将草莓秧、树枝、秸秆粉碎后,与厨余垃圾、沙土等矿物质自制菌种搅拌,经露天有氧高温发酵成肥,不仅实现了部分厨余垃圾不出村,而且成熟肥料可用于土壤改良、果树种植,减少化肥农药反哺农业生产,使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的利用。
经过4年探索,如今的辛庄村不仅自身实现了垃圾分类全面普及,村域环境显著提升,而且还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兴寿镇20个村,让全镇实现垃圾同比减少5000余吨。
【 「建站」昌平兴寿镇辛庄村:分类四年垃圾减八成 撤桶建站定时回收】曾经在北京联合大学任教的唐莹莹如今也放弃了教职,全身心投入到兴寿镇的垃圾分类工作当中。当被问到这一变化时,唐莹莹说,“一点也不后悔,我们的团队到哪,哪就干净了,这是我们做垃圾分类最大的成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