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虾@四川共泰 鱼虾混养模式技术

鱼虾混养技术是生物防控技术的一种,是养殖户把鱼和虾混合起来养殖,当出现虾病时,鱼可以把病死虾吃掉,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达到防治虾病的目的,从而促进水产品的高产稳产。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我们认为,这项技术可以彻底摆脱药物防控水产品病害的传统做法,做到药物零使用、零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的问题将得到很好解决。
1 优势分析
1.1 净化调节水质
池塘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池塘养殖的对虾和鱼类品种如何搭配,是影响水体内各物质间转化、补偿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对虾精养池塘中,高密度的对虾精养造成了大量的残余饵料和代谢物质的沉积,池塘中的有机污染极其严重。同时,由于养殖品种单一还会导致浮游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群单一。如此则会造成池塘水质的恶化。在混养池塘中,残饵和鱼虾粪便所分解出的无机盐,在光合作用下制成有机物,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浮游植物能够起到有效的净化调节水质的目的。但如果浮游植物大肆生长,超出一定的量又会对水质产生影响。此时通过鱼类可有效控制包括藻类在内的浮游生物的数量。
【 鱼虾@四川共泰 鱼虾混养模式技术】1.2 防控疾病发生
在对虾精养塘中,由于生物单一直接导致了有机物质的循环不畅通,为弧菌等异养菌提供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在养殖的中后期,如遇阴雨天气,有害微生物会大量繁殖,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大量的有机物在短时间内被分解、脱氨,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对对虾产生毒害作用,从而暴发疾病造成大量死亡。采用鱼虾混养模式,由于鱼的活动,增加了水质活力,改善了水环境条件,改变了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创造了对虾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条件。鱼对病虾有攻击力,减少了病原体的快速繁殖和传播,控制了病原体数量的增加,使健康虾得到了后天免疫,增加了健康虾的抗病能力。
1.3 节约饲养成本
鱼虾混养的养殖成本主要为饲料和电费,尤其是饲料的投入。在混养模式下,鱼虾的饵料除了来自投放的饲料,鱼类还吃浮游生物与病死虾,而虾的饵料还有一部分来自鱼类粪便所形成的有机物以及鱼类的残饵。如此循环往复,可以多层次的分级利用各种资源,水体中的营养结构合理、物质转换分解和再生较为顺畅。
不但充分利用了投入的营养物质(饲料)和池塘自生的营养物质(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还能有效控制饲料对水体的污染,维持好鱼虾的生长环境,做到无公害养殖。
1.4 促进稳产稳收
鱼虾混养,除了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单位产量,还可通过鱼吃病虾这种方法有效控制对虾发病传染死亡,提高对虾成活率。的确如此,采用鱼虾混养模式,较之单一的精养虾相比,避免了“一旦发病,全军覆没”风险的发生,提高了养殖成功率。虽然虾的产量相对低了一些,但混养的其他种类的总产值上去了,效益仍然相当可观。
2 注意问题
2.1 养殖密度
采用鱼虾混养模式,鱼虾种苗的投放密度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总无机氮及其组分的绝对含量随鱼虾放养密度上升而急剧升高,如何确定两类养殖品种的放养密度,维持总无机氮及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在合理范围内,还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来论证。以“对虾与鲤鱼、鲫鱼、花白鲢”的混养为例,肥水后一般 4 月中下旬就可陆续放鱼苗,放鱼密度为鲤鱼 100 g/尾,300 尾/667 m2;50 g/尾,200尾/667 m2;花白鲢 200 g/尾,50 尾/667 m2。5 月中下旬即可放 1 cm 左右虾苗,2 万尾/667 m2左右。放虾苗时,应选在天气好、水肥、水温 15 ℃以上时,虾苗运到池边,要将整袋虾苗放入池中,待水温基本一致后再打开塑料袋,把袋中虾苗倒进大盆,然后把盆中虾苗慢慢放入池中。
2.2 品种搭配
采用混养模式,并不是哪种鱼都可与虾一起混养。如塘角、鲟鱼、鲶鱼等一些攻击性强的中下层鱼类,往往会对虾类造成大的伤害,在混养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鲤鱼由于其摄食量大,饲料系数高,单价低,经济效益差,且在养殖中喜欢搅动塘底,引起水体浑浊,不利藻类生长,且其在池塘中能够自繁,一般也不搭配投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