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越是有能力悠闲生活的人,越是选择忙。

▲忙完一天之后我在想什么▲近几年来,每次和朋友联络时,大家描述自己的状态都是一个字:“忙”。我们忙着工作,忙着度假,忙着度假归来又继续工作。在1928年,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在不惜一切进行原始积累的阶段过去后,人们终将从疯狂的工作中摆脱出来,获得自由。“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到2028年,人们每天只需工作3小时左右,其余时间用来休闲。”——他曾经这样预言。21世纪以来,媒体总是爱嘲笑当年凯恩斯的预言,很显然它已经很难实现了。相反,比起几十年前,我们好像越来越忙碌,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为什么经济的发展没有带来经济学家想象中的闲暇?我们到底是比以前更忙了,还是更闲?忙碌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吗?今天的主题是“忙”。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忙?1.是那些相对精英的阶层正在变得更忙其实,从所有人的平均数上看,我们的闲暇时间确实增加了。即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生活节奏最快的美国,根据1965年以来的调查数据,比起40年前,美国人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减少了12个小时。但事实并不是所有人的更闲了。真正出现的情况是:忙的人更忙了,闲的人更闲了。在闲暇这件事上,就像“知识鸿沟”、“收入鸿沟”一样,出现了“休闲鸿沟”(leisure gap)。在休闲时间上的不平等,是和经济基础、教育水平成反比的。从地区上来说,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的地区,人们越是忙碌;贫穷的、或者经济增速缓慢的地区则节奏更慢(比如欧洲)。从人群上来说,学历低的人群会拥有更多的休息时间,而学历高的人则非常忙碌。哈佛大学商学院对职场精英人士的调查显示,有94%的人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一半的人每周的工作时间是65小时。在所有人当中,最忙碌的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已婚职业女性,以及单身父母。Gallup在2011年针对美国人的数据调查显示,越是收入高的人,越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用。瑞典经济学家StaffanLinder为此创造了一个概念——“受折磨的有闲阶级”(Harried Leisure Class)。在经济学家的预言里,他们本来可以是最该拥有闲暇的人,但却养成了最忙碌的生活习惯。他们渐渐取消了午休,也取消了专门的吃饭时间,习惯一边吃饭一边谈事、处理工作,或者干脆在车上、在电脑前吃外带食品。于是,这些在社会中有着更高收入的人,并没有享受更多的闲暇时间。一个可能导致他们选择忙碌的原因是,这些人能够感受到时间的经济价值。他们的时间更“值钱”,因而“舍不得浪费”。2. 休闲与工作时间的界限模糊,我们很少再有完全不工作的时间华盛顿邮报的Brigid Schulte写了一本书《不堪重负》(Overwhlemed: Work, Love and Play When No One Has the Time)。在书中她提出,忙碌或许只是人们在多线程工作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你可能只是感觉自己更忙了。Staffan Linder说,如今的人们在单位时间里,会尽可能多的进行消耗(simultaneous consumption),比如,一个人会一边发微信,一边回工作邮件,一边做表格。“他们在同一时间段里做着不同的事情,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这种多线程工作的习惯会使我们觉得自己更忙——研究显示,一个每天只是在做单一工种的人,和一个总是在同时段做很多件事情的人比起来,后者会感觉自己比前者更忙碌。当我们习惯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即便是休闲和工作同时进行),都会让我们感到时间更紧迫,Brigid Schulte称之为“精神的无尽循环现象”(mental tape-loop phenomenon),它使我们不断地、永无止境地耗费着精力。而且,在多线程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影响下,我们的工作和休息越来越缺乏清晰的界限。在上班时我们可能会刷私人微信,回家后有可能边吃晚餐边回邮件,在我们的感受中,完全不工作的时间其实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就算在旅行,微信里还是会有工作消息响起来。因此我们会觉得好似每时每刻都在忙碌,喘不过气。3. “选择做什么”本身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Brigid Schulte说,另一个让我们感觉更忙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提供便捷的同时,也提供了过多的选择。当我们需要在很多种选择中决定吃什么、买什么、做什么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增加了额外的压力。我们总觉得有很多书没有读,很多地方没有去,很多事情没有体验。一个APP闪退一次,或者加载2秒以上都会让我们不耐烦,想要换一个选择。我们焦虑于不能好好利用时间,结果却是把很多时间花在了思考“该做什么”上面。2008年,数名经济学家合作了《再访凯恩斯》(Revisiting Keynes)一书。书中,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的错误在于他误解了人的本性,他认为人们只要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赚到足够用来买必需物品的钱,就可以拉长休闲时间。然而,人们并不会因为已有的需求得到满足,就真的停下脚步。我们永远是欲求不满的,永远在发掘出源源不断的新需求——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的进步,我们的需求和标准也会不断改变。忙有什么好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找人帮你办事,一定要找那些本来就很忙碌的人,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很闲有很多时间的。那些原本就很忙的人才能帮你完成任务。”哥伦比亚大学的Keith Wilcox等人的研究证明的确如此:那些总是忙碌的人,不仅完成任务的效率更高,也更容易对抗拖延症。研究者分析了一款任务管理APP的2万8千名用户,他们在538天的时间里,共记录了58万项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涉及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项目进度到看医生的安排。他们将这个APP的用户分为两组:较忙碌的人(在同一时间段有多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较悠闲的人(在同一时间段只有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分析显示,忙碌的人完成任务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那些较忙碌的人,正常完成一项任务平均耗时13天,而较悠闲的人平均正常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是19.4天。而对于那些错过截止时间的任务,两类人群也存在差异:那些更忙碌的人,会比有闲的人更可能完成被延期的任务(已经错过DDL的任务)。而且,忙碌的人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更短,他们完成一项被延迟任务平均耗时25.5天,较悠闲的人完成一项被延迟的任务的平均时间是37.6天。研究者还做了另外一项实验,来分析情况产生的原因。他们让亚马逊旗下网站的用户描述他们近期未能按时完成的任务,结果发现,更忙碌的人在报告自己近期的失败经历(没有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时,情绪更积极,他们会更好地调整状态,做出弥补。相反,更闲的人们则在偶尔错过DDL时更多地表现出了沮丧的情绪。而且,即便有些人只是“认为自己很忙”,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事情,他们仍然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失败和拖延。研究者认为,错过截止时间,没有能够成功完成任务,是一件会激发拖延症的事。由于错过了一个小截止日期DDL,而迟迟无法赶上进度,乃至彻底放弃一个任务的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已经错过截止日期了,不如放弃吧”。然后这样的拖延症会进一步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评价。然而,错过截止日期这样的事总是不可避免的。研究发现,忙碌的人更少受到这样错过截止日期的影响。忙碌的人总体上,会认为自己在有效地利用时间,没有在虚度人生。因此,当他们在有些事情上错过了截止时间,他们虽然也会对自己有一些不好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比较容易被克服。他们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小失败,在总体的时间利用上自己还是成功的。因此他们不太会被消极情绪激发拖延,而是会更快地做出弥补。而那些更悠闲(无所事事)的人,反而会更容易将任务一拖再拖。因此,研究者建议说,如果你觉得拖延症很重,可能你还是不够忙;让自己忙起来或许会是解决拖延症的好方法。如今,我们总能看到各种宣扬“慢生活”的言论。它鼓励人们放弃无用的社交,逃离俗世生活,让生活变得更简单和悠闲。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逃离都只能是短暂的。宣扬慢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生活在别处”的幻想。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还有责任与期许,你就不得不接受一种永远在奔波忙碌的状态。好消息是,实验发现,尽管人类的本性是选择无所事事,但忙碌却会提高人的幸福感。即便是被迫做任务,多做了任务的人也比选择什么都没有做的人快乐程度更高。因此,如果你收入水平较高、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拥有较高的学历,你基本上就只有很小的概率能摆脱忙碌的状态。如果你觉得自己太忙,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过度把休闲和工作混在一起,是否同时开启了太多线程的任务模式。在工作时段和休闲时间之间建立清晰的界限,工作时不刷私人消息,休息时不做工作回复,一定能够缓解你“喘不过气”的感觉。忙有忙的好处。你最近在忙什么?这种忙碌使你感到快乐吗?你更喜欢忙碌,还是休闲?留言聊聊吧~
■网友的回复
因为他们的勤劳创造了能够悠闲的生活
■网友的回复
因为他们更加知道忙的意义。
■网友的回复
【为啥越是有能力悠闲生活的人,越是选择忙。】 为了捍卫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以及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
■网友的回复
习惯了忙碌,习惯了匆忙,习惯了事物堆积的充实。
■网友的回复
每个人的追求,想法不一致。或者在你看来,他们可以悠闲的过着生活,可是他们认为,你所羡慕的生活,他们并不喜欢。尊重别人,更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