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立法禁止擅自放生,也是保护动物

原始标题:立法禁止擅自放生 , 也是保护动物■ 来论据报道 , 将于6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 , 对放生动物做出细致规定 , 同时禁止擅自放生 , 否则将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放生的传统 , 体现了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的价值观 。 为此 , 立法禁止擅自放生 , 一些爱心人士或许不太能理解 。 但从保护野生动物、生态环境角度说 , 此举是规范放生行为 , 让其更加科学、正确 。实际上 , 正确、科学的放生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条件 , 既要充分考虑动物的天性、习性 , 也要考虑季节、天气、地点、环境容纳量等多重因素 , 并非简单将动物在野外进行放归、放流 。 如盲目放生 , 轻则放生变“杀生” , 直接导致放生动物死亡;重则破坏生态平衡 , 危害生态环境 。 而随意放生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动物 , 还有可能给民众带来人身安全隐患 。比如 , 2016年 , 广州市民放生 , 就因天气闷热而致花地河里的放生鱼大量死亡 。 据估计 , 全国每年放生的鱼、蛇、乌龟、鸟的总量约两亿单位 , 这不仅导致大量动物死亡 , 还破坏了捕捉地和放生地生物链平衡 。从法律角度说 , 不科学的放生行为本就涉嫌违法 。 《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 , 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 , 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 , 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 随意放生野生动物 , 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 , 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 ”作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细则 , 《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在禁止擅自放生的同时 , 还明确将对此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 其违规必罚的震慑力 , 无疑能更有效地规制随意放生行为 。而参加有组织的放生活动 , 既能满足爱心人士通过放生表达个人善意 , 又能避免不科学放生行为造成杀生、破坏生态环境等恶果 , 还能通过活动学习放生科学知识 , 可谓一举多得 。□张立美(时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