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之后,“无接触商业”会凉凉吗?( 二 )

疫情结束之后,“无接触商业”会凉凉吗?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行业格局 , 核心还是因为智能快递柜一直都存在着前期投入高而又变现困难的问题 。目前智能快递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几种:面向B端广告主的广告收入、派件业务收入 , 以及面向C端消费者的超期取件服务费 。但在这几项收入来源中 , B端广告收入受到网点数量、流量的限制 , 前期较难实现大规模盈利;C端仍然存在教育消费者的需求 , 短期内都较难有直接变现的可能 , 消费者也会主动规避超期取件服务费 , 本身并非一个真正稳定的收入来源 。 因此 , 派件业务收入虽不多 , 却是其中唯一较为稳健的收入来源 , 这样的情况下智能快递柜运营方与快递企业的密切关系也不难理解了 。无接触取餐柜的发展路径看起来也是类似的 。 目前 , 在无接触取餐柜领域中最为活跃的是美团、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平台方 。 疫情期间 , 美团外卖在全国分批投放1000台外卖智能取餐柜;饿了么物流部负责人吴雪炜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预计将在上海投入1000个智能取餐柜 , 在全国投入3000个 。疫情结束之后,“无接触商业”会凉凉吗?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行业格局 , 也是因为智能取餐柜与智能快递柜的产品逻辑相仿 , 最大的区别仅在于取餐柜所储存的鲜食对于储存环境的要求要更高——这也意味着 , 一方面取餐柜与快递柜一样面临着变现难的问题 , 另一方面则因为消毒杀菌、保温等等诉求 , 在用户体验和成本上有着更大的挑战 。因此 , 对于这个领域而言 , 依附于对于配送体验有刚需的外卖平台生存 , 几乎可以说是最为合理的生存方式 。对智能取餐柜而言 , 另一条现存的路径则是面向B端提供服务 , 与连锁餐饮品牌合作 , 解决餐饮品牌门店外卖配餐取餐繁忙的痛点 。 可以看到 , 汉堡王已经在上海尝试使用这种方式 , 餐厅工作人员将餐品打包后放入柜中 , 骑手输入订单号或者扫描二维码后可取餐 , 降低了取餐过程中的沟通成本 , 以及拿错餐的风险 。相较于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而言 , 服务大型连锁餐饮品牌似乎是摆在智能取餐柜面前更为可行的一条路 。在疫情期间的“无接触经济”风口下 , 同样也在瞄准餐饮企业的还有机器人产业 。曾一度被视为鸡肋的机器人配餐、配送服务 , 在疫情之中一跃成为了行业刚需 。 无论是在疫区、医院等特殊场景 , 还是在普通餐厅堂食配餐的场景下 , 机器人配餐都成了避免感染以及安抚消费者的有力手段 , 普渡、擎朗、穿山甲等专业做配餐机器人的厂家 , 以及猎豹等兼具配餐场景的互联网厂商都在这方面表现相当活跃 。但质疑也随之而来:虽然机器人在运送效率上可以做到普通传菜员的2-3倍 , 一台配送机器人不到3000元/月的使用价格也远远低于人工配送成本 , 未来还有可能随着产量的提升进一步降低 , 但是目前机器人仅仅能负责传菜的环节 , 在餐厅内复杂的环境中所能替代的人工场景还实在是太少了 。这也是“无接触经济”下的各个垂直领域共同的问题:在市场已经几度洗牌的情况下 , 今年“无接触经济”的兴起 , 无疑是特殊市场环境所催动的变化 。 目前疫情之下 , 市场对这样的“无接触”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疫情终将平复 , 市场也终会恢复常规逻辑 , 届时这些凭借着单一市场需求短期爆发的新领域 , 还能继续走下去吗?“无接触经济”是伪命题吗?疫情下的特殊需求不会长久存在 。 长期来看 , 市场还是将回归最本质的用户需求与供需关系当中去 。如果我们抛开疫情影响 , 会发现因为“无接触经济”概念而兴起的这几个领域 , 原本核心解决的无外乎都是人力与效率的问题: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 , 都是在降低门店内营业人员的人数 , 并借无人值守的营业方式 , 拉长营业时间;无人快递柜和取餐柜则是在提高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效率 , 减少派件过程中因为用户时间、配合度等等问题 , 耽误的人力与时间成本 , 以此提高人效;无人配送之所以此前被视为鸡肋 , 也是因为它虽然在配菜这个方面能够替代人力需求 , 但因为功能点单一、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 , 尚不足够为餐厅减少人力支出 , 反而成了额外的成本 , 因此接受度不高 。这背后是目前国内整体人力成本上升给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带来的阵痛:由于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 , 再加上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 , 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 , 也确实在提高人力、人效的创业方面创造出了巨大的创业机会 。除了这些更为无人化、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以外 , 产业互联网的信息化、数字化实际上面向的也是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之下 ,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降本增效”的核心问题 。但既然回到了“降本增效”上 , 那么对于企业而言 , 核心还是要算明白一笔笔运营成本与收入之间的账 。比如说 , 无人货架之所以遇阻 ,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放式货架的货品损失高 , 但转而做便利蜂式的智能货柜的话 , 前期硬件成本投入、技术要求都更高 ,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就是不小的入局门槛 。 而像快递柜、取餐柜等等 , 单个柜身就动辄上万的成本 , 更别说中后台用户体系与电子面单之间打通的开发及维护成本了 。即便是企业家大业大 , 成本可以承受 , 也需要看与先行方案相比新的解决方案是否划算 。 比如说 , 无人便利店虽然减少了人力成本 , 但额外增加了硬件成本、维护成本 , 甚至是单件RFID的成本 , 那么和传统零售相比是否真的创造了更大的收益 , 是否能有足够的驱动力推动从业者转型 , 并不是一笔好算的账 。而一些算明白账了的从业者 , 正在想办法改善营收状况 。 4月28日 , 丰巢就宣布开始超时收费 , 每12个小时0.5元 , 同时将于4月30日推出会员服务 , 月卡每月5元 , 季卡每季12元 , 会员享受有效期内不限保管次数 , 7天长时存放 。不过 , 在政策支持以及用户接受度方面 , 疫情确实可能带来了一些改变 。 4月13日 , 在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中 , “加速发展无接触配送”已被列为12大聚焦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 《方案》还指出 , 未来上海要高效整合线下运力资源 , 提高智能化运营和调配能力 , 实现物流服务全天候、广覆盖 。 这也意味着无接触配送相关的方向或将迎来一波政策红利 。与此同时 , 消费者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 《美团无接触配送报告》则显示 , 在抗疫刚刚开始、消费者最为谨慎的1月26日至2月8日期间 , 80%的消费者都选择了“无接触配送”——说明相比起过去对非直接交接的不放心 , 消费者对于“无接触”的交易方式接受度还是提高了 。另外 , 在一些特殊领域 , 自动化程度提高之后未必会回落 。 比如说 , 在疫情期间 , 机器人在医院替代了部分基础诊疗工作 , 像是猎豹移动捐赠的智能疫情防控机器人 , 就能够根据医护人员发起的需求 , 到达指定位置或者病床完成基础问诊任务 , 比如说测体温、查看舌苔情况等等 。虽然机器人所能做的还非常有限 , 但在目前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 , 在对人力资源有高要求的特殊领域 , 自动化的推行所能创造的市场价值显然是更为显著的 , “无接触经济”也因而更有可能持续发展 。而回归到整体市场大盘上来说 , 短期国内市场上的劳动力短缺并不会迅速激化 , 尤其是“无人化”产品所能替代的基础性工作方面 , 现有的重人力的解决方案经济效益恐怕还是要远远高于自动化解决方案的——线下商业“无人化”的未来也没那么快到来 。但值得一提的是 , 今年的疫情还是给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 。 未来公共卫生层面的顾虑反而有可能持续提升“无人化”的必要性 , 进而从政策面上加速这个行业的变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