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南极的武大女教师:回来时恍如隔世
原始标题:“滞留”南极的武大女教师:回来时恍如隔世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张成杰
赵羲乘雪鹰601执行任务“说实话 , 我今年回来的时候感觉恍如隔世 , 像是从外太空穿越过来的 , 所有人都戴着口罩 , 街上很多店铺都还没有开门 , 我们11月份出发时候还是非常热闹繁华的 。 ”结束了158天的南极考察任务后 , 赵羲回到熟悉的国内 , 虽然在南极也时刻关注着疫情的情况 , 自己也做了思想准备 , 但眼前的一切还是让她感觉不太适应 。当看到来接她回武汉的同事们 , 赵羲的心又暖了起来 。 她向澎湃新闻采访人员坦言 , “看到他们我非常开心 , 很想念 , 我们忍不住想要互相拥抱 , 然后也聊了很多 , 同事们约我回去讲讲南极故事 , 感觉回归真实的人类社会真好 , 这段时间大家也都很需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 。赵羲 ,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 今年初 , 受国际疫情形势影响 , 她和队友们回国时间被推迟2个多月 , 原定的转机澳洲也更改为海上“绕路”回家 。 3月11日 , 他们接连乘坐两艘雪龙号 , 在海上漂泊42天后终于回国 , 这段坎坷的归国之路被网友们直呼“硬核” 。面对关注 , 赵羲直言 , “我只是一个第一次到南极的新兵 , 恰好回国遇到了疫情 , 幸运的被国家全力保障接回家 。 其实南极科考非常辛苦 , 我们有非常多优秀的科学家 , 他们毕生都在致力于南极科考研究 。 希望通过我 , 可以让大家对南极科考感兴趣 , 更多的去关注全球变暖、环保、人与自然等科学领域 。 如果我真的能起到桥梁作用 , 那所有的一切都值了 。 ”出生起就结下 “南极缘”1984年 , 我国首支南大洋、南极洲考察队于当年11月20日从上海出发 。 武汉大学鄂栋臣教授和其他科考队员们穿越南北半球 , 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 , 最终登陆南极洲南部的乔治岛 ,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巧的是 , 1984年也是赵羲出生的年份 。而此后 , 被誉为“极地测绘之父”的鄂栋臣曾受邀前往赵羲所在的中学湖北龙泉中学做南极科考分享 。 “鄂教授激情洋溢的演讲深深的打动了我 , 我高考填报学校和志愿都深受这次分享的影响 , 报考了武汉大学 。 ”赵羲说 。大学后 , 赵羲与南极就彻底结下了不解之缘 , 梦想的种子也在优秀前辈的指引下逐渐发芽 。本科时 , 赵羲跟随旁小平教授(现任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 , 参与制作我国第一幅南极全图大挂图 。2005年 , 武汉大学科考队员张胜凯第一个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 我国也成为国际上首个从地面进入该点展开科学考察活动的国家 。 当年科考队员们凯旋 , 大四的赵羲作为学生代表在武汉火车站送花欢迎 。硕士期间 , 师从旁小平教授的赵羲 , 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第一本南北极地图的制作 。在这之后 , 赵羲的学业和工作也都一直围绕南极测绘方面 , 但真正去南极 , 去年还是第一次 。“从来没觉得氧气这么甜”从老前辈鄂栋臣教授算起 , 武汉大学师生已经连续36年参与我国历次南极科考任务 。 赵羲所在的武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有20多名老师 , 他们全部都有极地科考经验 。“我们有老师最多甚至去过十几次 , 和他们比起来我就是一只小菜鸟 , 最早时候科考环境条件都很恶劣 , 做饭取水都要自己解决 , 但现在改善了很多 , 我们有厨师照料生活 , 有庞大的车队 , 还有固定翼飞机 , 通讯情况也比当年强多了 。 ”赵羲坦言 。赵羲介绍 , 她平时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冰雪环境遥感、极地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 。 这次科考中 , 承担的主要是固定翼飞机队的航空调查任务 , 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地面负责数据分析 。“我们每次出行都是三个人以上 , 大家手里背着很沉的设备 , 在南极行走本来就很困难 , 所以很短的距离也要走很久 , 像同行的同济大学老师 , 他的无人机每次都要备着二三十块电池 , 非常考验体力 。 ”现在回忆起来 , 赵羲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 , 在固定翼飞机队执行的15架次科研飞行观测中 , 上机执行的那一次任务 。雪鹰601是科研飞行平台 , 机舱主要搭载不同类型的航空观测设备 , 舱内没有加压装置 , 舱内和舱外的温度、气压几乎相同 , 舱内噪音也非常大 , 和乘坐民航客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除了两名机组人员 , 赵羲和另外两名科研人员要负责机上航空观测设备的开启、调试、状态检查和数据下载 , 飞行期间每半小时就要检查一遍所有设备的运转情况 , 异常忙碌 。因为无法上厕所 , 队员们飞行7个小时期间都不能进食 , 下了飞机后再补充能量 。这次执飞也是海拔最高的一次 , “因为云层太厚 , 有气流 , 而且飞机外面的天线出现结冰现象 , 需要爬升 。 飞机迅速从海拔3000米提升到5200多米” 。 而此时的赵羲出现了高原反应 , “说实话 , 有那么一点害怕 。 科研飞行的主控李航博士 , 他在报话机里笑着说 , ‘从来没觉得氧气这么甜’ , 让气氛缓和了不少 。 ”
推荐阅读
- 贵阳晚报|锥桶拦断高速路段,10多辆车滞留!“真凶”竟是两熊孩子!视频惊心
- 红星新闻|事故货车修好后,汽修厂为啥不准开走?司机滞留成都一个多月
- 南极惊现绿雪,海象集体跳崖,2200万人流离失所...
- 传武大师为何都是过去时
- 走心的南极长旅(之三)〈附图〉
- 走心的南极长旅(之二)〈附图〉
- 深思:武大教授说如何迅速成为高校著名教授 ?
- 南极又又又上热搜了。。。这次是因为“绿色的雪”
- 飞将军李广为啥没封侯
- 传武大师们,究竟是骗子还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