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官场思维0#曾国藩的青云之路:晚清七十年的常青大厦是如何从底层到中央的
说起晚清四大名臣 , 之首必是年龄最大的曾国藩 。 李鸿章是他的学生、左宗棠是他的部下、张之洞是他的同僚 , 虽然他没能像其他三位那样活到20世纪 , 见证晚清的大厦倾倒 , 但是他的政治影响力却是足足伴随了了晚清的最后的七十年 , 也是改变晚清官场规则的开山鼻祖 。
说他是改变晚清官场规则的开山鼻祖 , 从满清任用官员的手段就可见一斑 。
本文插图
晚清中央政权军机大臣 , 六部尚书 , 从康熙开始名义上满汉平分 , 实际上主要权力均在满员之手 。 地方政权中各省督抚满员常占十之六七 , 总之 , 满员掌握军政大权 。
例如鸦片战争时 , 首席军机大臣是穆彰阿 , 沿海各省直隶总督琦善、山东巡抚托浑布、两江总督伊里布、浙江巡抚乌尔恭额、闽浙总督(驻福州)邓廷桢、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林则徐 , 就中除林邓二人外 , 全是满员 。 而如林则徐、邓廷桢这样的汉员 , 又为满员所压迫嫉视 , 不但没有决定的权力 , 而且还要加以误国病民的罪名 , 充军到新疆去 。
这种情形 , 到曾国藩崛起则发生了变化 。 从此天下皆曾的汉家门生 , 全国要地军政一把手也都在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干汉人的麾下 。
本文插图
现在人们议论曾国藩 , 更多地是从他修身律己 , 以德求官 , 礼治为先 , 以忠谋政等等 , 这些记录在其《曾国藩家书》当中作为教育家族子弟带有相当正能量的精神 。 或者是探讨曾国藩如何明哲保身 , 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激流勇退 。
在一代代人读书做官人的心目中 , 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官场上的标杆人物 , 既立德又立功 , 甚至有人称他为半个圣人 。
但从书本回到官场 , 一个底层农村地主家庭长大的孩子 , 靠自己一身“本事”把一个家族带到了中国权力高层的中央 , 这里面的问题就绝不仅仅是靠书生的那般“德性”和“礼仪”来当吃饭家伙事的了 。
做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 这一点在曾国藩这个农村来的书生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
曾国藩的崛起离不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 但是时局有变化并不代表人能主动成就什么 。 曾国藩最大的特点其实就在于书生背后的另一面——反其道而行之 , 他的身上没有一丝书生气 , 沾染的都是官场身上的那种“熟透的俗气” , 准确来说 , 就犹如鹰犬撕咬猎物那般的“稳、准、狠” 。
而其手段之“狠毒”那是另其他三位晚清重臣所无地汗颜的 。
说他稳 , 曾国藩其实并不是后世所记载的那般“圣人面孔下”的修身养性 , 而是对于仕途上的升迁之道走得小心翼翼 , 四平八稳 。
本文插图
曾国藩本人在道光年间的极速升官基本得益于他是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 道光二十三年大考翰詹 , 穆彰阿为总考官 , 交卷之后 , 穆彰阿便向曾国藩索取应试“诗赋”(贿赂) , 曾随即回住处誊清 , 亲自送往穆宅 。 这一次拜访成为曾国藩其后飞黄腾达的起点 。
在此之前 , 曾国藩之秩品一直滞留未动 , 从此之后则几乎是年年升迁 , 岁岁加衔 , 五年之内又从七品一跃而成为二品大员 , 前后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 因此 , 道光三十年 , 咸丰出于安定人心考虑 , 惩处穆彰阿 , 使他失去一个有力的后台 。 从此以后 , 道光三十年至咸丰十年间 , 清廷对他时冷时热 , 忽信忽疑 , 致使他在政治上事事棘手 , 处处碰壁 , 与此有很大关系 。
俗话说:“朝廷有人好做官” 。 曾国藩的老练之处在于 , 他的一生始终痛悟 , 要在朝廷做官没靠山没背景基本等于痴人说梦 。
推荐阅读
- 推荐什么思维?抗议示威愈演愈烈,美国却要求俄罗斯、中国、津巴布韦负责......
- 青岛蓝谷:一个联盟的平台思维模式
- 寄史言志|韩信最诡异的奇谋,曾灭项羽20万大军,曾国藩:此计不可能存在
- 冷战冷战思维 荒诞逻辑
- 冷战思维 荒诞逻辑
- 山阳君|身处官场,历经“十朝不倒”,冯道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 |组织变革无从下手?一张思维导图就讲清楚了
- 子期观史|专家抢救曾国藩墓葬,进去后发现异样慌忙退出,并下令永久封存
- 上观新闻|新华时评:冷战思维,荒诞逻辑!,美国限制打压中国留学生
- 水煮汗青|原创 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