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过后,AI芯片走下神坛
如今在蓝宝王身边 , 已经没有同事再跳槽去AI芯片公司了 。作为一名资深的芯片从业者 , 蓝宝王还记得5年前的“AI芯片热” 。 那时 , 这个代表未来的概念让很多同事都动了心 , 且不少AI芯片企业方都能开出高于传统芯片职位一半、乃至翻倍的薪水更是让人诱惑 。 彼时 , 他身边的许多人都选择了跳槽 , 加入到那些雨后春笋一样崛起的AI芯片创业企业 。往日的热闹逝去已久 。 尽管AI芯片的市场规模稳步上升 , 相关调研称 , 整体AI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596.2亿美元 , 但蛋糕日益向巨头们倾斜 。 而那些曾试图在这一波热潮中崛起的创业公司 , 正在变得愈发尴尬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 蓝宝王发现来公司“挖人”的AI芯片企业越来越少 , 那些跳槽的前同事似乎暗暗又换了工作 , 他慢慢意识到 , “AI芯片”的风口已经过去了 。在一些投资人眼中 , AI芯片的创业企业不再是好的投资标的 。 “不敢说所有人 , 但我认识的一些做芯片投资的同行 , 的确是绕着AI芯片走的 。 ”晨晖创投合伙人曾浩燊坦言 , 作为芯片行业曾经的从业者、如今的投资人 , 他不再看好AI芯片概念 。如果不是寒武纪在3月底提交了招股说明书 , AI芯片已许也久未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了 。但这家“AI芯片准第一股”带来的消息难以称得上乐观 , 在这份行业龙头的招股书背后 , 整个AI芯片行业亏损严重、方向不明、商业落地难等问题 , 昭然若揭 。AI芯片行业发展五年后 , 正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挑战 。两大困境:亏损和落地难“在这一波AI芯片创业企业里面 , 无论是从影响力、技术来看 , 寒武纪肯定都是最好的 , ”一位芯片从业者表示 , “如果说有能赚钱的企业 , 应该也就是这一家 。 ”但他没有预料到 , 寒武纪同样是亏损的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 , 寒武纪招股书显示的亏损金额分别为3.8亿、4.1亿和11.8亿元 。 在财务方面 , 这不是一家表现良好的企业 , 除了亏损 , 在2017年至2019年三年中 , 寒武纪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样为负 , 并在2019年从千万元级别扩大至亿元级别 。
寒武纪现金流量表部分截图 图源:寒武纪招股说明书亏损与寒武纪在研发上的重投入密切相关 。 在2017年 , 寒武纪的研发费用是2986万 , 但营收仅有784万元 , 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 , 即使营收增长后的2019年 , 高达5.4亿元的研发支出 , 仍然超过营收总额 。寒武纪的这份研发投入高、亏损严重的招股书 , 代表了几乎所有AI芯片企业的现状 , 当然 , 中尾部企业的状态可能更差 。高投入是芯片研发的特质 , 而在AI芯片这一细分领域上 , 显得尤为明显 。 根据亿欧智库调查 , 以28nm制程为例 , 国内AI芯片的开发费用约为2500万美元 , AI协处理器开发费用约为800万美元 。芯片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开发周期短则一年 , 长则两三年 , 这是一段几乎没有收入的时间 , “烧钱”是所有企业的共性 。一位AI芯片创业公司的客户经理透露他所在的企业由几名资深芯片工程师创立而成 , 很难说研发团队不专业 , 但自2016年创立之后 , 历经研发、流片失败 , 直到去年底 , 才首次流片成功 。 而在这三年中 , 为了能够给公司带来些许收入 , 创始团队选择了同时对外销售例如智能眼镜等消费电子产品——但在那些被出售的智能眼镜中 , 并未搭载他们的自研芯片 。即使研发成功 , 如何把自研芯片卖出去 , 是企业面临的另一个困境 , 这甚至比前一个更为困难 。“很多AI芯片的创业公司 , 对下游的需求和沟通方式并不熟悉 , ”某头部AI芯片企业的资深工程师章渝认为 , “多数初创企业经常是从硬件角度做 , 不考虑软件感受 , 缺乏可编程性 。 经常出现和下游企业没有共同语言 , 难以达成共识的现象 。 ”这些在成熟度上有所欠缺的产品 , 却同样需要在市场上与英伟达等国际大厂的产品一同竞争 , “技术没优势、品牌没优势 , 最多就是价格便宜些 , 可企业客户看重的远不仅是价格 。 ”章渝感慨 。“落地难”的原因有无数个 , 例如芯片研发比AI语言的更迭速度慢 , 当芯片面市时 , 其采用的AI语言可能已经过时了;再例如 , 很多人将AI芯片的落地希望寄托于自动驾驶 , 但这是一个至今尚未爆发的市场 。2018年 , 深鉴科技被美国的赛灵思收购 , 后者是深鉴科技的A轮投资方和芯片底层架构提供者 。 深鉴科技与云天励飞、寒武纪和地平线共同被称为“天寒地鉴”的中国AI芯片四小龙 , 因而 , 这一收购在行业内引起高度关注与讨论 。
当时 , 在众多对收购事件战略意义的分析声音中 , 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魏少军表达了另一个声音:AI芯片即将迎来挫折期 , 大部分创业者将变成“先烈” 。 其观点暗指 , 企业被收购是一个更为稳妥的方向 。“深鉴被收购可以说是很好的结果 , 一举解决了资金和商业化的问题 , ”曾浩燊分析说 , “到了2020年 , AI芯片企业就很难过了 , 大多数还是很缺钱 , 但他们已经发展至一定体量 , 融资比较难、被收购更难 , 在这样一个瓶颈期 , 最关键的是找到钱 。 ”寒武纪不是唯一一家正在计划上市的AI芯片企业 , 在其提交招股书的一星期之后 , 云天励飞宣布完成近10亿人民币的Pre-IPO融资 , 预计不久后也将冲刺IPO 。他们代表了这个行业中头部企业的现状 , 有能力的企业 , 在尝试传从公开市场上募集更多资金 , 度过“钱荒”;而在他们背后 , 更多中小AI芯片企业 , 或将在多重困境下“死去” 。那一年 , 风来了章渝承认 , 在5年前 , 他并没有预计到今天AI芯片企业的窘境 。那时 , 他离开英伟达 , 加入现在这家颇被看好的AI芯片企业时 , 心里为自己总结了跳槽的三个原因:好玩、能赚钱、做一件伟大的事 。“一件伟大的事” , 章渝自嘲地笑了笑 , 如今的他对此已不再抱有期望 , 但在那一年 , 他是真心相信的 。“很多人都对AI芯片抱着很高期待 , ”曾浩燊回忆说 。 他也曾是一名芯片从业者 , 并创立过一家嵌入式软件公司和两家移动互联网企业 , 正是在AI芯片迎来风口的那一年 , 他转型成为一名投资人 。借助从业者的敏锐嗅觉 , 当时他和章渝一样 , 相信这个领域大有可为 , “起初 , 我们相信AI芯片的底层架构是和以前的芯片不一样的 , 不是X86、ARM这些 , 会有一个新的架构 。 新架构可以成就一批新企业 , 这个领域的空间是很广阔的 。 ”人们信心满满 , “中国的英特尔”、“代替英伟达” , 种种目标被写在商业计划书里 , 被从业者挂在嘴边 。2015年 , 是整个国产芯片的春天 , 被从业者称为“大基金”的国家千亿级芯片产业扶持基金刚刚成立 。 钱和人都涌了进来 , 芯片设计企业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 , 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的统计中 , 2015年 , 国内拥有736家芯片设计企业 , 一年后 , 翻倍至1362家 。
推荐阅读
- 历史的背后|劣迹斑斑的他在狱中收到妻子来信,出狱后疯狂残杀20人,冷血恶魔
- 华为或迂回采购台积电芯片?联发科:我不是,我没有
- 女孩错过末班车疯狂追赶 公交司机:我在前面站牌等你
- “去美化”加速!美国芯片调整或致20%工厂撤离
- 黑人|"十年过后又十年!然后呢!"三代黑人的街头怒吼看哭了
- 国内三大巨头杀入芯片行业,华为将不再孤单
- 美国疯狂印钞下,抛售美债对美国影响不大!
- 台积电特聘说客赴白宫游说!华为芯片生产或加速?
- 台积电出手 AMSL宣布好消息 华为芯片生产或加速?
- 公务员之热度正比于芯片制造之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