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沦为流浪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苦寻16年后 , 廖银超的父母终于找到了他 。 16年前 , 廖银超在自己就读的四川某医科大学未拿到毕业证 , 一气之下前往广东等地 , 隐姓埋名 , 打工流浪 。 为了寻找廖银超 , 母亲精神出现问题 , 父亲也想过自杀 。 廖银超的故事并非孤例 。 据志愿组织“让爱回家”统计 , 仅2019年一年 , 经其帮助的流浪人员中就有46名大学生流浪者 。 (5月1日 红星新闻)“医科大学生16年流浪街头” , 令人唏嘘 。 二十年前 , 根据《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 , 彼时 ,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2.5% , 高等教育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仅为4.95% 。 毫无疑问 , 那个时代的大学生 , 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 , 人生恐怕一片光明 。 廖银超何以却落得如此下场?让人意外的是 , 在志愿组织帮助的4000多名流浪人员中 , 类似廖银超一样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 这背后 , 或许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首先恐怕应当反思当前的学校教育:是不是过于看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察 , 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教育甚至生存教育的关心?分数高 , 就能代表其毕业后能够具有很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吗?毕业后就能适应快节奏、高速度的社会发展吗?从这些流浪的大学生中看 , 并非如此 。从家庭教育层面看 , 据披露 , 被救助的大学生流浪群体中 , 原生家庭多是农村背景 , 相较于城市学生而言 , 他们普遍背负着脱离“农门”的期待 , 父辈和长辈把改善家庭困境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 而当他们无法顺利完成学业 , 抑或毕业后无法找到一个更好的出路 , 来自家庭的巨大期待和压力 , 就可能摧毁他们 。事实上 , 很多农村家庭对于大学生有种偏离实际的幻想 , 认为考上大学就算吃上体制饭 , 捧到金饭碗 。 笔者也是农村出身 , 亲耳听到过一些农村父母这样对孩子讲 , “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某某家孩子大学毕业包分配工作 , 月入好几万”……一些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功利性目的十分强 , 重考试成绩 , 轻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 , 把考大学与经济利益和权力欲望相捆绑 , 然后压力层层传导到这些农村大学生身上 。于家长而言 , 期待孩子成为人才、赚到大钱 , 这并没有什么不对 , 但是不可强求 。 直面现实 , 不得不承认的是 , 这个社会上多数人都是平凡人 , 因此 , 家长不宜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 。 与此同时 , 无论家庭抑或学校 , 都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生活和生存教育 , “基础”打得劳 , 孩子的人生路才会行稳致远 , 才有更大的可能向上攀升 。来源:红网作者:任凯
推荐阅读
- 微雨润苗|农村“贫二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出路在哪里?这3个建议了解一下
- 历史杂录|她靠“高利贷”维持富婆生活,4年借债17亿,从名模沦为死刑犯
- 高考状元、南大学生失踪廿载,近七旬父母心力交瘁
- 周晓东|暖心民警,助流浪汉与家人团聚
- 美式制度何以沦为悲剧推手?
- 香港女大学生藏攻击武器判刑3个月 法官赞其有理想
- 贾冀豫~当年张铁生与今天大学生村官相似之处?
- 美国式救济:给流浪汉发毒品
- 第一批P完毕业照的大学生,已疯
- 李佳琦、薇娅收费带货,小企业:找大学生带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