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殇杂记:从建文帝削藩到崇祯除宦官的悲剧

【明殇杂记:从建文帝削藩到崇祯除宦官的悲剧】明 , 最后一个由主体民族所建的大一统王朝 , 其立国之初还处于世界第一集团 , 最终却在封闭保守中倒下 , 而且倒在一个更为封闭保守的对手之手 。 为什么?答案有很多 , 但是有一个问题从明初到明末从没有变过 。
明朝皇帝型号比较多 , 有雄才大略如有朱元璋、朱棣型 , 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朱佑樘型 , 有吊儿郎当如朱厚照型 , 当然还有可怜如朱允炆与朱由检 , 也就是建文帝和崇祯 。 此二人上位都很年轻 , 都急吼吼地想干一番事业 。
明殇杂记:从建文帝削藩到崇祯除宦官的悲剧
文章图片
建文帝朱允炆急吼吼削藩 , 最终削藩未成 , 却被反噬 , 丢了大明公司掌舵人的位置 。
崇祯朱由检急吼吼地消灭宦官集团 , 虽然成功 , 却也被反噬 , 把大明公司都弄破产了 。
1
两件事看似不沾边 , 但本质都是朱元璋留下的祸患 。 他治国宝典的缺陷 , 从明初持续到明末 。 开国帝王中 , 朱元璋对开国功勋杀戮比较重 。 其实开国皇帝杀不杀功臣 , 主要因素在于其身后布局 。 比如李唐王朝 , 就对功臣比较不错 , 李靖完全可以出将入相 , 但因为李世民比功臣们年轻 , 熬死了大多数功臣 , 所以不需要大清洗 。 类似的刘秀也差不多 , 无需清洗 。 刘邦比功臣年纪大 , 就需要清洗一部分武将 。
朱元璋年纪其实也比较大 , 也需要清洗一部分功勋 。 但是在太子朱标没来得及继位而英年早逝之后 , 朱元璋想扶持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接棒 , 问题就变得比较棘手 , 最后他选择把功勋全部清理掉 , 然后就有蓝玉、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大将被接连处死 。 如果这些人还有一两个在 , 那么朱棣造反的成功率将大大降低 。 朱元璋这么玩无所谓 , 因为大明公司是他创建的 , 可以任性而为 。
但朱元璋的任性而为对朱允炆影响很大 。 因为朱允炆一直在朱元璋身边 , 受朱元璋影响很大 。 而且朱允炆的治国策略完全效仿朱元璋 。 很多战略战术 , 开国君主能玩 , 但继承者就没法玩 , 没那威望 。
明殇杂记:从建文帝削藩到崇祯除宦官的悲剧
文章图片
而朱允炆上台之后 , 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削藩 , 导致朱棣造反 , 主要原因就两个 , 其一在于领导班子的几位书生只会高谈阔论而不会干实事 , 主张激进削藩;其二在于建文帝本人受朱元璋治国策略影响太大 , 比起朱元璋大杀特杀 , 朱允炆认为自己干掉几个叔叔已经非常仁慈了 。 其实如果朱允炆不那么急 , 先维持现状三年五载 , 站稳脚跟再削藩 , 徐徐图之 , 搞成的概率很大 。 但朱允炆的治国宝典里显然没有这个概念 , 他的治国宝典来自朱元璋 。 朱元璋晚年根本不需要徐徐图之 , 也没有那个时间去徐徐图之 。
简而言之 , 朱允炆没能学会作为帝王最为基本的平衡之术 , 最终导致局面失衡 , 王位易主 。 然而朱允炆还比较幸运 , 抢皇位的是朱棣 , 是朱家自己人 。 但是很显然 , 年轻的建文帝没有吃透朱元璋的治国宝典 , 或者说被朱元璋的治国宝典给害了 。
2
朱元璋留下的治国宝典 , 杀气太重 , 直接影响整个大明公司两百多年 。 整个明朝对官员都不怎么样 。
大思想家王阳明 , 坎坷奔波 。
明朝的拯救者于谦 , 死于非命 。
能臣张居正 , 死后被清算 。
至于武将 , 更悲催 , 从蓝玉到袁崇焕 , 死的都很冤 。
朱元璋治国宝典的缺陷 , 不仅造成大明二代朱允炆的悲剧 , 最终大明公司倒闭破产也没能修补 , 朱由检也栽了和朱允炆类似的跟头 。
明殇杂记:从建文帝削藩到崇祯除宦官的悲剧
文章图片
朱由检 , 明朝末代皇帝 , 也是明朝中后期皇帝中(朱佑樘之后)最敬业的一位 。
一般来说王朝末年的领导人一般名声不怎么好 , 从商纣王到杨广 , 都被骂得很惨;但朱由检 , 却有很多人同情 , 认为大明公司倒闭不是他的责任 , 或大明不应该在他手上倒闭 。 其实仔细想想 , 朱由检在皇帝位置上干了十几年 , 理应足够施展才华 。 要知道 , 当初朱元璋打天下建立大明公司也就用了十几年 。
是他不想好好干么?不是 , 他非常想好好干 , 很勤政 , 很努力 。 他上台第一件事 , 就是除掉魏忠贤与宦官集团 , 可谓雷厉风行 。 这事看起来大快人心 , 至少当时的舆论是这么认为的 , 后来的各种文学作品也是这么写的 。 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 大明公司并没有因为除掉魏忠贤和宦官集团而变好 , 反而日渐糟糕 。 为什么呢?
按正常的游戏规则 , 朱由检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掌控大明的 。 他爹原本把皇帝传给他哥哥朱由校(1620年) 。 朱由校这个名字也许不太有名 , 但他的绰号非常有名 , 叫木匠皇帝 , 和法国锁匠皇帝路易十六(就是巴黎大革命被砍头的那位)有一拼 。 朱由校继位时才15岁 , 21岁那年因西苑游船落水、生病、吃仙丹而亡 , 没有儿子 。 一个有趣的现象:王朝末年的皇帝 , 生育能力也会大幅度下降 。 比方说清朝后期的咸丰与光绪 , 都没有儿子 , 比起康熙乾隆生育能力差远了 。 于是16岁的朱由检意外成为皇帝 。
大明公司由朱元璋创业算起 , 已经两百多年了 , 虽然看起来家大业大 , 其实已经外强中干 。 如果要对比 , 朱由校是典型的不务正业 , 朱由检勤俭持家 。 然而大明在不务正业的朱由校手中还勉强能维持 , 袁崇焕还在宁远大捷中伤了努尔哈赤 , 大大提振士气;到了勤俭持家的崇祯 , 却把大明公司玩破产了 。
朱由检意外成为皇帝相当于赶鸭子上架 。 在此之前 , 没有人培养他治国理政的能力 , 他比当年的朱允炆还欠缺经验 。 但他又是一个聪明人 , 想要干好皇帝 , 守住祖先这份基业 。 于是他只能从之前的皇帝那里寻找经验教训 , 那么很自然地就寻找到朱元璋身上 。 朱元璋的治国宝典 , 就这样被朱由检隔代继承 。
明殇杂记:从建文帝削藩到崇祯除宦官的悲剧
文章图片
按照朱元璋的治国宝典 , 天怒人怨的宦官集团 , 杀了就行 。 如果是朱元璋 , 那么杀没问题 。 朱元璋有能力 , 能震住局面 。 但是朱由检时代的大明格局分三块:皇权 , 东林党文官集团 , 宦官集团 。
皇权号称拥有一切 , 其实也不尽然 , 皇帝缺钱也是正常想象 。 拿崇祯皇帝来说 , 明面上是被李自成逼死的;其实是没钱发军饷 , 组织不起来大军 , 本质上是被钱给逼死的 。 所谓皇权 , 其实是通过操控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利害关系进行统治 , 本质是一门政治经济学 。
朱由校当皇帝几年 , 专心木匠事业 , 把活主要交给魏忠贤的宦官集团去干 。 从个人品德上看 , 魏忠贤既不忠也不贤 , 贪污腐败、拉帮结派、打击忠良的事儿没少干 , 全身上下打着灯笼也找不着亮点 。 但是作为宦官集团首脑 , 魏忠贤好歹知道去收税 , 虽然贪污了一部分 , 但政府也能落得一部分 , 所以大明公司在朱由校那里还勉强能维持 。
崇祯上来就干掉宦官集团 , 相当于新老板既收买人心又立威 , 仿佛一箭双雕 , 实际上是自断臂膀 。 在明朝的政治格局中 , 宦官集团只能依赖皇权 , 文官集团可以依赖皇权、也可以做地方豪强代言人、还可以换皇帝继续当官 。
干掉宦官集团 , 崇祯只能依赖东林党文官集团 。
3
东林党除了宣传中的家国情怀之外 , 还有三个特色:
明殇杂记:从建文帝削藩到崇祯除宦官的悲剧
文章图片
其一 , 受理学影响而自命不凡 , 张口就是天下怎样怎样 , 皇帝该怎样怎样 , 别人该怎样怎样 , 搞不懂自己该怎样怎样;被王阳明的事业感染 , 有一颗“当圣人”的心 。 但干不了实事儿 , 凡事吹毛求疵 。 东林党更适合做道德模范 , 而不适合治国 。 但他们自认为是治国能手 。
其二 , 一定要和宦官集团反着来 , 魏忠贤喜欢收税 , 东林党人就一定要减税 。 其实减税 , 惠及老百姓 , 通常是好事 。 但崇祯时代 , 关外用兵 , 关内起义 , 政府没钱 , 减税不见得一定是好事 。 总不能让士兵饿着肚子去打仗吧 。 要知道士兵也是普通老百姓 , 也得先吃饭 。
其三 , 东林党和江南豪强结合 , 减税不去减中部受灾地区老百姓的税负 , 反而去减江南豪强的税负 , 这相当于变着法削弱中央权威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朱由检急吼吼地除掉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 , 和朱允炆急吼吼削藩类似 , 导致政局失衡 。 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不是不可以除掉 , 长远角度看 , 甚至必须除掉;但是从公司运营角度 , 现实需要平衡 。 除去宦官集团而没有替代力量 , 最终让原本风雨飘摇的大明公司倒塌 。
什么叫失衡呢?陷入一种凡事必须扯皮的境地 。
如何收税?扯皮!
如何平叛?扯皮!
最终局面危机之下 , 在要不要迁都南京上 , 一直扯皮不断 , 最终失去最后的迁都机会 , 朱由检只好用上吊维持皇家气节 。 临死时感叹 , 诸臣误他 。
明殇杂记:从建文帝削藩到崇祯除宦官的悲剧
文章图片
其实不是大臣误他 , 而是政治失衡之后 , 全变成内耗 。
朱由检在位17年 , 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 , 全在扯皮内耗 。
至于军队统帅 , 稍有不慎就性命不保 , 想保命就叛变 。 最为典型的就是袁崇焕 , 根本没用好 。 给袁崇焕大权 , 却没有阻止他杀毛文龙 。 袁崇焕没有达到预期 , 却又把他千刀万剐 。 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朱由检缺乏战略判断 , 识人而不会用人 , 有小聪明而缺大智慧 。
朱由检其实很像当今一部分搞企业的 , 啥都想抓但却抓不住 , 看似兢兢业业 , 实则没有方向;有人才不会用 , 缺乏格局和见识却自以为能驾驭天下 , 业绩搞不好却感叹时不我待 , 何其可悲可笑 。 再说一句 , 其实每一个末代皇帝 , 都清晰反应在当今搞企业的身上 。 这方面如果研究 , 可以写出非常有趣的事情来 。
最后从朱允炆到朱由检 , 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曲线:大明两百多年基本没有变化 。 中华帝国就这样在王朝循环中陷入农耕文明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 最终导致立体史观中大周期层面的被动更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