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疫情过后,留学的黄金时代也要结束了。( 四 )


?“未来一个人可能得有两份工作”
未来的变化会这么多 , 各方面都是变局 , 孩子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才是他独立生活刚刚开始 , 离他具备应对社会的能力还差得远呢 。
未来会有4亿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 , 再加上社会变局的风险 , 我们下一代所需要的生存技能和我们这一代会有很多不一样 。
以后不分白领蓝领 , 那些能够被标准化、程序化的都会被替代 。 比如原来蓝领工人搬运大件的工作 , 现在基本上全都被机器替代了;白领行业中 , 类似填写纳税表、做证券分析等可以被标准化的东西也都会被替代 , 所以金融也已经是个没落的夕阳产业了 。
在未来 , 千万不要认为我选了一个行业 , 这个行业就一定能够保证我一辈子衣食无忧 。 应对未来最好的办法 , 一个人得有两份工作 , 一份主业 + 一份精通到可以作为职业的技能 , 这个技能可以辅助你的主业 , 让你变得更加不一样 。
比如说我是个经济学教授 , 假如同时我的西班牙语能够达到口译的程度 , 这时候我可能就有一个独特的技能组合 。 如果真的有一天金融专业没了 , 我就可以转到另外一边去 , 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思路 。
对于教育来说 , 你学得越杂、越跨界 , 以后可能生存能力越强大 。
?“中美的教育模式都不是完美的”
其实教育就是一个手段 , 最后的目的就是一个 , 怎样能更好地激发兴趣 。 中国的教育强调的是“有一些东西你如果不刻苦训练你是没兴趣的” , 比如练钢琴、小提琴都会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过程 , 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居然能玩了 , 有自信心了 , 继而产生了兴趣 。 美国教育强调“给你充足的自由 , 你自己摸索出兴趣” 。
但问题在于 , 这两个模式都可能出问题:不断地练习有时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兴趣 , 同样美国的那种给他充分自由 , 他可能就变懒了 , 也不会有兴趣 。
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由才会有兴趣 , 有的孩子适合给他压力他会更有兴趣 , 因人而异 。 其实用压力还是自由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哪种方式能够让他找到内心的召唤 , 找到自己的兴趣 , 而这种兴趣会不断地产生内驱力让他前行 , 他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 。
中国教育通过不断训练 , 可以训练出刻苦、吃苦的精神 , 我觉得这都是挺好的 。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你训练的许多东西 , 比如刷学科题目等都是为了考试 , 而考试后 , 拿到那个录取通知书只是一个开始 , 在真正的职场中 , 这些东西都是用不上的 。
所以 , 面对变局我们需要的实际上是应对现实的能力 , 他跟你学的什么专业都没关系 , 说白了无非就是你跟人打交道的能力 , 识别人心的能力 , 沟通表达的能力 , 逻辑思考的能力 , 批判思维的能力等等 。
03
变局下的家庭教育
?“敢于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中国的教育还是太单调 , 而且什么东西到最后都弄成标准化 , 家长们由于视野比较窄 , 受功利心驱使 , 跟着标准化“鸡血” 。
中国父母这种特别鸡血的教育 , 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 因为它看起来好像特别注重实效性 , 但反而 , 这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你越在乎的东西越得不到 。 比如中国家长普遍很严重的“名校情结” , 其实不然 , 孩子能考上名校 , 是因为你的孩子牛逼 , 而不是因为名校牛逼 。
有很多研究发现:比如说这个孩子他考到了哈佛 , 然后他不去 , 选了另外一个不如哈佛的学校 , 最后的成就基本上是一样的 。 这是“你到底是在一个大池塘里当一条小鱼 , 还是在小池塘里当一条大鱼”的问题 , 往往是在小池塘里当大鱼 , 对孩子的成长是更有利的 。
同样需要被打破的 , 还有对排名的焦虑 。 到了美国 , 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没有排名 。 除了大家都能说得出来的几所名校外 , 排名50和70的都没啥差别 , 其实排名100以内的都相当不错了 , 大家心里就应该从容一点 , 降低一些期望值 。 对于实在期望值比较高的家长 , 我觉得其实你在top30的学校 , 基本上世界的舞台就为你开放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