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文社』必将引来杀身之祸,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 二 )


『山川文社』必将引来杀身之祸,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
文章图片
之前 , 有朋友推荐他入朝为官 , 他非但不去 , 还写了首绝交的诗作 , 向朋友表明自己的立场 。
因为 , 嵇康的理想是悠然自得 , 颐养天年 , 归隐山涧 , 自在人生 。 所以 , 对于一个不想做官 , 不关心朝政的人 , 朝廷到底由何人掌权 , 对他来说根本不重要 。
此外 , 不管江山姓曹还是姓司马 , 都与他的本性不合 。 而且 , 嵇家与司马氏也没有什么过节 , 嵇康的哥哥还是司马昭手下的高官 , 儿子也在朝廷当差 。 再者 , 嵇康虽然是曹氏的女婿 , 但却无权无势 , 就算他有匡扶之心 , 可势力也不允许 。
那说来说去 , 为什么司马昭还要杀他呢?
答案可能很简单 , 他不过想借嵇康的人头 , 来震慑人心 。
正如钟会向司马昭说的那样 , 当时的一些文人 , 不仅把朝廷、天子、王侯都不放在眼里 , 还爱依着自己的一点文采 , “胡说八道” 。 所以 , 司马昭要夺取天下 , 必然要借主导舆论的名士 。
那怎么办呢?
只能杀鸡给猴看 , 挑个最肥的嵇康 , 宰了以示天下 。
『山川文社』必将引来杀身之祸,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
文章图片
此后 , 同为竹林七贤之一、曾和嵇康一同在树下打铁的向秀 , 接受举荐来到洛阳 。
司马昭问他:“听说你一直以来只想归隐山林 , 为什么现在跑到我这里来谋职呢?”
向子期垂首答道:“以前的那些隐士们 , 都是恃才傲物 , 自命清高之徒 , 没啥可羡慕的 。 ”
正所谓有了前车之鉴 , 嵇康的死 , 不仅换来了七贤中二号人物阮籍的归顺 , 给司马昭当了晋公 , 还写了一篇《劝进箴》 。 由此可以看出 , 嵇康的死对司马昭是有价值的 , 他的死 , 使得隐士群体成功解散 。
其实 , 司马昭并非真的容不下隐士、名士 , 因为 , 这样的人 , 在魏晋时期有的是 , 被杀的也只是很小部分 。 而嵇康之所以被当权者记恨 , 主要因为他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隐士 , 在他的身上 , 还具有一定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 算是个愤世嫉俗的小愤青 。
此外 , 他的朋友孙登对嵇康的悲剧命运早有预知 , 认为他的性情太烈 , 容易惹来祸端 。 后来 , 嵇康在狱中作《幽愤诗》中 , 也提到了友人的远见 , 不由地心生感慨:
“嗟余薄祜 。 少遭不造 。 哀茕靡识 。 越在襁緥 。 母兄鞠育 。 有慈无威 。 恃忧肆妲 。 不训不师 。 爰及冠带 。 凭宠自放 。 抗心希古 。 任其所尚 。 托好老庄 。 贱物贵身 。 志在守朴 。 养素全真 。 曰余不敏 。 好善闇人 。 子玉之败 。 屡增惟尘 。 大人含弘 。 藏垢怀耻 。 民之多僻 。 政不由己 。 惟此褊心......”
同时 , 这也是一种深深自责 , 因为 , 自己没有听取好友的劝诫 。
所以 , 因为嵇康太过锋芒外漏 , 才引来了杀身之祸 。
『山川文社』必将引来杀身之祸,到底是谁害死了嵇康?一个人太过锋芒外漏
文章图片
在嵇康要行刑的当天 , 法场上聚集了三千想要拜嵇康做老师的太学生 。 而且 , 在刑场上 , 嵇康非但没有害怕 , 反而表现得非常从容 , 他看了一下日头 , 计算了一下时间 , 知道还不到时辰 , 便要了一把琴 , 当场演奏了一首《广陵散》 。 曲调完毕后 , 嵇康叹息:“《广陵散》在今天绝了 。 ”
嵇康死的时候 , 只有四十岁 。
嵇康生前 , 曾经写了很多斥责孔子的文字 。 一直以来 , 统治者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就是分分合合 。 统治者需要知识分子的支持 , 知识分子却往往看不惯统治者的做派 , 对其进行抨击和批评 。 统治者忍受不了 , 便拿起屠刀杀之 , 达到让其闭嘴的目的 。
但自由批判 , 本就是知识分子的权力和责任 , 如果 , 没有了这样的批判 , 社会很难进步 , 一言堂的统治 , 终将走不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