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舟:中国人为什么盛行有用的精神追求( 二 )

维舟:中国人为什么盛行有用的精神追求
目的性太强的人 , 势必面临的一个问题 , 就是缺乏内在驱动力 , 可能行之不远 , 因为这并不是他真正喜欢的 。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确实是至理名言 。但很多人原本也并不旨在多深入 , 这甚至不过是一块敲门砖 。 如果要说他们一定不能做好 , 可能也太侮辱他们的智商 , 事实上 , 绝大部分技能或文化常识 , 都未必需要太强的投入 。 米尔斯在名著《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说 , 一般估计 , 80%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可以在三个月内学会”;精深的文化固然难一些 , 但也不会太难 。我高中班上总考第一的学霸就是这样 。 他各科都很均衡 , 乍看某些科目有人比他更突出 , 但是如果选拔几个人去参加竞赛 , 最后总是他拔得头筹 。 事实上 , 应试教育之下的胜出者 , 都非常善于在给定的目标之下 , 实现最优化 。 这是一种“终点计划”(destination plan):设定明确的目标 , 排除中间的障碍 , 找到最优化的执行方案 , 而这本身就需要行动力、自律和理性计算 。因此 , 如果目标是确定的 , 也不需要太深入、做出前沿创新 , 那么在这样规则下 , 他们的胜出恐怕是没有悬念的 。 内在驱动力有多重要 , 本身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 。 不妨考虑一个极端的情形:AI可以击败最强的人类棋手 , 但它谈不上“喜欢”围棋 。如果一个社会的形势高度复杂 , 有多个目标或目标多变 , 这还可以通过及时的灵活调整来应对 , 代价只不过是让自己陷入不连续的碎片化生活(就像变速赛车) , 但盯紧目标 , 尽管疲惫 , 仍能获致成功 。 真正的问题在于 , 如果要无目的地自发创造 , 这恐怕就令他茫然无从着手了:因为他们非常善于利用现有规则 , 却不善于“无中生有” 。这些年来对中国人缺乏“创新”的讨论 , 几乎是一个全民焦虑 , 这不是偶然的 , 更不是中国人笨 , 除了文化心理结构 , 恐怕也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并不依靠那种“无中生有”的前沿创新技术驱动 。现在 , 似乎渐渐明了的一点是:很多非创造性的活动 , 人类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AI , 被替代仅仅是一个时间和成本问题;但AI可以击败任何人类棋手 , 却不能发明一种棋类游戏 。 这或许可以迫使我们意识到 , 最终 , 我们身上人性化的那些东西不仅更重要 , 还是我们与机器相比的竞争力所在 。 只有人才有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 , 才会无中生有 , 才把创造视为一种乐趣 , 而这种乐趣是动物无法理解的 , 因为本质上说 , 这原本是神性的工作 。维舟思考问题的乐趣 , 是不可替代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