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剩女》,恰恰误导了剩女们

两个以色列女导演 , 拍摄了一部以中国女人为题材的纪录片 , 叫《剩女》 。 片子纪录了三位在北京闯荡的大龄剩女 , 相亲 , 交友 , 结婚 , 逃避 , 冲突等真实的情感经历 。 这个片子本身的题材是不错的 。 但是内容误导性很强 。 最后又偏向于‘女权独立’的庸俗结论了 。 实际上 , 剩女之所以剩下 , 真正原因就是‘要的太多’ 。 不是‘要的条件太高’ 。 结婚搞对象 , 不怕条件高 , 就怕条件多 。 打个比喻:一个外貌3分的丑女 , 立志于找一个吴彦祖一样的高颜值帅哥结婚 。 但不要求其他的 。 哪怕那个‘吴彦祖’小学学历 , 工地搬砖 , 也无所谓 。 这叫‘条件高’ 。 另一个外貌7分女 , 立志于找一个身高1.8米 , 学历全日制本科就行 , 月收入不低于1万 , 年龄不大于35岁 , 父母有退休金医保 , 外表能看就行 , 性格不打人就行 , 不抽烟 , 不酗酒 , 喜欢宠物 。 这些条件 , 单独拿出来哪一条 , 都是普通条件 , 但综合一起 , 就叫条件多 。 两者比较 , 前者只要立志并努力 , 找到概率并不低 。 后者虽然哪条都不过分 , 但因为条件太多 , 找到的可能性极低 。 纪录片里一个来自山东滨州的大龄剩女‘梅华’ , 最后在逼婚下 , 选择辞去北京高薪的律师工作 , 赴法留学 。 而片外的消息是 , 没过两年 , 在法国留学的梅华 , 就找到了恋人 , 成功的生活在了一起 。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熟人圈子’意识流制衡太高 。 婚姻 , 甚至仅仅是情侣关系 , 在‘熟人圈子’评价的意识流下 , 很容易变成‘社会身份 , 地位 , 人生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 越在熟人圈子里混 , 越会吧被迫产生‘必须找某种条件的情侣 , 否则让人笑话’的意识 。 出国了 , 没有了熟人圈子的意识流约束 , 40岁的中国女博士 , 找一个英国20岁端盘子的服务生 , 一起‘解锁各种枷锁’ , 是十分正常的 。 怕人笑话 , 一定是熟人圈子里产生的意识 。 清华女学霸 , 和高中学历的法国面包师的配对 , 在国内熟人圈子里是被认为‘不可接受’的 。 所以出国了 , 反而解脱了 。 插座配插头 , 高知睡盲流 。 两厢情愿的事 , 无可无不可 。 也就国内还有点‘性等级意识’的人 , 才会把‘庄稼汉与女知青’的事儿 , 写成是‘伤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