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涉入,为何最怕玻璃心?
近日 , 在杭州某小区内 , 发生一起“语境涉入冲突” 。 据悉 , 邻居家“办喜事”(结婚) , 在电梯口挂满气球 , 一女子下楼时 , 因没有特别注意被气球惊吓到 , 并且随口而出“妈呀 , 吓死人了” , 结果被“办喜事”(结婚)的邻居听到 , 双方发生冲突 , 还闹到辖区派出所 。就事论事 , 事情本身并不复杂 。 但是 , 在可触的事实面前 , “办喜事”和“吓死人”貌似格格不入 。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 , 女子随口而出的“妈呀 , 吓死人了”更像是一句“口头禅” , 而非是针对邻居挂气球的事情所进行的评价 。 但是 , 从媒体采访涉事双方的过程氛围来看 。 貌似 , 双方都不是省油的灯 , 并且都存在一定的“玻璃心” 。总之 , 一来二去 , 鸡毛蒜皮的事情 , 就升级成为尊重与否的问题 。 说实话 , 如果女子在说出“妈呀 , 吓死人了”之后 , 邻居能理性的回避一下 , 可能这场冲突就不会发生 。 然而 , 冲突的推动 , 正是因为“针尖对麦芒” , 才导致辖区派出所的调解员都能被卷入其中 。不得不说 , 市井琐碎 , 有时候真是无事生非 , 鸡毛一地 。 当然 , 我们并不是要追问事情的来龙去脉 , 而是基于这起典型的“语境涉入冲突” , 来看待更普遍存在的“语境涉入”问题 。 因为 , 回到生活本身 , 类似的问题确实还挺多的 。 因为 , 就“语言表达”来讲 , 属于人际关系中核心的介质 。要知道 , 在邻里之间 , 婆媳关系 , 上下级互动 , 异族交流中 , 因各自的立场站位 , 风俗道德不同 , 就会出现很多忌讳 。 不过 , 在通用的法则里 , 一般来讲 , 都是“入乡随俗” , “求同存异” 。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就是标准是双轨制 , 但是却存在“共同的底线” 。直白地讲 , 就是在具体的“语境涉入”时 , 首先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 只有如此 , 才能达成一种尊重的共识 。 事实上 , 语言本身的存在 , 就是一种共识的达成 , 要不然 , 人们根本无法展开畅通无阻的交流 。 所以 , 就“语境涉入”的问题 , 很大程度上 , 跟个体的认知开放度有很大关系 。社会行为中 , 只有部分是艺术 , 而绝大多数是本能习惯 。 在我们所谓更自由的现代生活中 , 礼仪其实越来越淡化 。 而人们更倾向直奔事情的本质 , 去简单的处理事情 。 “这一点”上 , 在“红白事”上 , 都有一定的体现 。 尤其 , 在忌讳的设定上 , 越来越不讲究 。在一定程度上 , 很多仪式的简化 , 都不用往100年之外追溯 。 就10年前 , 20年前都比现在复杂很多 。 甚至 , 如果把现在的“红白事”流程放到过去 , 很容易触发冲突 。 因为 , 以过去的标准丈量现在的尺度 , 很显然是无法达到要求的 。但是 , 社会的发展 , 永远是“往前走 , 回头看” 。 而类似文化的变迁 , 往往是社会融合的体现 。 但是 , 文化的变迁 ,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 因为 , 就上述事件中 , “冲突双方”并不是来自同一地域的人 , 这导致语境本身 , 可能也是错位的 。 所以 , 就为这场冲突埋下祸根 。与此同时 , “语境涉入”也跟年龄有关系 。 很多时候 , 在年轻人群体中 , 所讲的“口头禅” , 如果放在老年群体中 , 就会显得很怪诞 。 说实话 , 被气球惊吓到的女子 , 可能就是随口一说 , 但是 , “办喜事”(结婚)的阿姨却觉得对方不尊重自己 。从某种意义而言 , 所谓的“妈呀 , 吓死人了” , 翻译成中性的表达 , 其实就是“我被惊到了” , 至于“吓死人了”就是对程度的描述 , 与挂气球本身没有关系 。 但是 , 这些真实存在的情绪 , “办喜事”(结婚)的阿姨并没有理解到 , 而是先入为主的把“喜事”和“死字”联系起来 。 于是 , 情绪上来 , 也凝结出一句不好听的“你神经病” 。当然 , 事情越往后 , 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问题 , 已经成为彼此挑理的问题 。 客观来讲 , 如果被惊吓到的女子 , 能意识到自己的感叹语 , 可能会让“办喜事”(结婚)的阿姨不舒服 , 那么说完之后 , 赶紧走人也就没什么事情 。 同时 , 对于“办喜事”(结婚)的阿姨来讲 , 如果能从惊吓的角度考虑问题 , 可能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冲突 。不得不承认 , “玻璃心”的本质 , 多是没有“同理心”的表现 。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正是因为语境的标准不一 , 才会让误会越来越多 , 冲突越陷越深 。 所以 , 很多时候 , 在“语境涉入纠纷”的处理上 , 如果双方不以最初的冲突问题进行商讨 , 最终只能是“一地鸡毛” 。事实上 , 真实的世界 , 往往就是如此 。 如果人们都能“严于律己” , “宽以待人” , 那么“纠纷和冲突”就会很少 。 可是 , 道理都懂 , 但是 , 在“玻璃心”的问题上 , 大多数人都自省的不过关 。 所以 , 人们总说 , 世俗之间 , 误会横生 , 也就不足为奇 。于此也能理解 , 为何有很多智慧的人 , 越是活到老 , 越不愿意多说话 。 因为 , 他(她)们很清楚 , 在跟自己认知不在同一水平的人谈话 , 十之八九会是“车祸现场” 。 所以 , 与其如此 , 不如不说 , 或者少说 。 因为 , 没有什么比没有误会更值得庆幸 。当然 , 把“无意冒犯”当成“恶意冒犯” , 这是世俗之争中 , 最为常见的事情 。 因为 , 对于很多人来讲 , 总把“人性狩猎”视为人生信仰 , 喜欢在具体的事情上“指点江山” , 喜欢“替别人作主” , 喜欢“评头论足” , 总之就是 , 自己的存在感 , 完全建立在碾压别人的过程中 。比如最常见的一个现象 , 有些人“给你建议” , 其实“不是建议” , “是命令” , 因为你要是不按照他(她)的“建议”做 , 他(她)就会生气 , 甚至认为你不尊重他(她) 。 可是 , 我们要知道 , 他(她)明明是建议 , 真正的主体并不是他(她) 。当然 , 这种现象 , 在亲密关系中比较普遍 。 之所以提及 , 是因为 , 比起陌生人和半熟人来讲 , 熟人之间更容易发生“语境涉入冲突” 。 因为 , 家长里短 , 永远是世俗的核心主题 。 而要想打破这种桎梏 , 最好的方式 , 就是拓展自己的边界 , 建立更高的自尊体系 。原创文章 , 谢绝转载 , 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
推荐阅读
- 美国种族歧视为何如此严重呢?
- 为何说美国并没有那么强大呢?
- 欧洲为何无法统一呢?
- 为何说进化论的根本就是谬论
- 你为何还没成功?这3种精神,你最缺哪个?
- 6亿国人月入1000,为何还有“中国人买下世界”?
- 向中国示威?美国龙飞船对接为何选在中国上空
- 加拿大面积最大的省魁北克,为何屡次追求独立?
- 很奇怪,美国人为何不持枪上街?
- 光速为何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