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讲述抗疫故事 优秀劳动代表
本报采访人员 李祺瑶 牛伟坤
昨天 , 首都各界劳动者优秀代表出席发布会 , 讲述各自的抗疫故事 。
北京援鄂医疗队:
一战到底全胜而归
北京市援鄂医疗队把危险留给自己 , 把希望留给患者 , 生命至上 , 日夜坚守“医者战场” 。
1月27日 , 来自13家市属医院的队员紧急受命驰援武汉 , 在重症定点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连续奋战65天 , 成为去得早、回得晚的医疗队之一 。
北京医疗队和武汉协和医院共同承担三个病区150张床位重症患者救治任务 , 累计收治患者345人 , 年龄最大的91岁 , 重症、危重症占88% , 治愈出院患者220人 , 医务人员零感染 。
北京医疗队荣获全国新冠肺炎防控先进集体 , 2名队员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 “医疗队员发扬医务人员职业精神 , 形成战‘疫’文化 , 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的北京模式 , 提出了院感防控的北京方案 , 总结了轻症、重症患者救治的北京经验……一战到底、全胜而归 。 ”北京援鄂医疗队队长刘立飞说 。
王月鹏:守护“千家万盏灯”
“我所从事的带电作业是不折不扣的高危职业 , 不仅带电工作 , 而且工作电压等级高达一万伏 , 是家用电器电压的50倍 。 ”王月鹏说 。
疫情来袭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北京大工匠”、国网北京昌平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班长王月鹏和同事们在小汤山工程建设一线加班加点 , 电网调控运行人员连续92天集中封闭、异地值班 , 上万名电网职工坚守岗位……
疫情期间 , 为保证昌平地区31个隔离点、17条防疫保障线路以及为市民不间断供电 , 从春节到现在 , 王月鹏和同事连续作战 , 完成带电作业335次 , 减少停电时间900余小时 。
遇到险情 , 王月鹏他们随时可能被短路所产生的巨大火球吞噬 , 但他们无所畏惧 , “小小一度电 , 千家万盏灯 , 连接着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而电力人的承诺就是不负人民的信任 , 以自己的用心换大家的安心 。 ”王月鹏说 。
刘博强:首钢工人的冬奥梦
刘博强最近在学英语 , 42岁的年纪重新学 , 为的是能和国际一流制冰大师更好地交流 , 学习最先进的制冰技术 。
制冰 , 说起来简单——只要把地面的温度降下来 , 往上泼水就齐活了 。 但干起来很难 , 因为制冰对水温、洁净度、pH值都有严格的要求 , 不同的比赛项目对冰的软硬、薄厚和温度要求也不一样 。 这对刘博强这个“半路出家”的制冰师来说 , 难度很大 。
在成为制冰师前 , 刘博强在首钢做过轧钢工 , 当过炼钢维检工 。 2016年 , 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园区 , 原来的车间被改造成冬奥训练场馆 , 他也转型成一名技术含量很高的“制冰师” 。 为了摸清冰场的运行规律 , 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 场馆内外分别放了温湿度表和测温箱 , 每天早上五点半他就跑到冰场 , 每隔两小时做一次记录 , 同时记录冰面的温度 , 反复测算温度、湿度值 。 经过连续一个月的测试比对 , 终于总结出了最合适的温度、湿度值 , 掌握了冰场的运行规律 。
疫情突至 , 刘博强和同事也跟国家队一起进入封闭状态 。 “为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 我们工作时穿上防护服 , 行走路线和进出场馆的时间也要和运动员错开 , 严格保证安全 。 每天两点一线 , 工作时间在训练场馆 , 休息时间在临时酒店 。 两个多月没回家 , 说实话 , 真的很难熬 。 ”刘博强说 , 但他还是觉得值得 , 他期待着 , 2022年 , 以首钢 “制冰大工匠”的姿态 , 出现在保障北京冬奥会的现场 , 实现一名首钢工人的冬奥梦 。
(责任编辑:董云龙 )
推荐阅读
- 北京商报|最高募资244.9亿港元 网易二次上市读秒
- 黑人|美国警方又枪杀黑人,还没开执法记录仪
- 中国|俄媒:中国对美博弈可能“不战而胜”
- 每日经济新闻|北京市拟规定:诋毁、污蔑中医药将被依法追究责任
- 科创板|新京报《科创北京》获中国资本市场新闻报道优秀作品奖
- 中国 俄媒:中国对美博弈可能“不战而胜”
- 西方日记|避开自己抗疫惨败的话题…,美国州长发现特朗普目的:他借黑人抗议
- 猎奇特|飞机上别睡了,每50名乘客就有1人机上遇真爱
- 垃圾分类民生“关键小事”就是政府“头等大事”——北京垃圾分类满月观察
- 全域全年禁猎全域全年禁猎、强化栖息地保护、严控人工繁育——解析北京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三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