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人的智慧的文字

《诗刊》2020年4月诗歌选评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熊 焱后来 , 我穿过树林回到家里月光跟在我的后面 , 就像一截少年的尾音在之前 , 我和父亲在坡地上争吵他训斥我 , 用锄头愤怒地刨土我顶撞他 , 用镰刀挥砍着一丛树叶我的母亲无法劝解我们 , 只能焦急地把挖出来的土豆一个个地装进簸箕天已傍晚 , 夜虫们陆陆续续地拉响琴弦我家的牯牛挣脱了缰绳 , 隐入树林我冲上去追赶它 , 再也压不住胸口起伏的悲啼那一年我十三岁 , 刚在镇上的中学念完初一我想要父亲给我买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他拒绝了我 , 还怒斥我在攀比九月开学的时候 , 我意外地发现行囊里有一支崭新的、金光闪闪的钢笔我和父亲 , 都对此绝口不提那是一种无声的誓言在那些离乡的日子 , 我用那支笔给父亲写下一封封家书仿佛是在给他 , 遥寄异乡的月光和雪再后来 , 那支笔不见了就像一个梦境 , 已缓缓走远如今我年近不惑 , 父亲则年过古稀我们分隔两地 , 却不再写信而天高地阔 , 一轮明月如洗始终悬在我和父亲之间安琪:这首诗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处理时间的能力 , 第一段用了倒叙 , 从“我”回家写起 。 一个“此前” , 引入了“我”和父亲的争吵 , 两个人的语言、动作都十分激烈 , 如在眼前 。 而母亲焦急隐忍的形象也是经由动作来完成的——把挖出来的土豆一个个地装进簸箕 。 第二段依旧发生在“之前” , “我”去追赶“隐入树林”的家里的牯牛 , 注意“隐” , 作者炼字 , 不放过每一处 。 显然 , “我”在追赶牛的过程中大放悲声 。 回到第一段的“月光” , 梳理一下时间的流程 , 与父亲争吵的下午、追赶牛的傍晚 , 到回家路上的月光照耀 , 作者巧妙地结构了一首诗的时间顺序 。但作者绝非仅仅把视角放在童年 , 他的人生故事还长着 , 或者说 , 本诗所要达成的愿望目标比读者所想望的还深远 。 第三段 , 时间的立脚点站在了作者写作此诗的现在 , 但现在二字并未出现 , 而是用“那一年我十三岁”来撬动记忆的版块 , 本段既是时间的又一次蒙太奇式切换 , 又交代了前两段所述及的与父亲的争吵 , 是对第一第二段的补叙 , 又是对第四段的开启 。第四段依然从时间入笔 , “九月开学的时候” , 这是作者的童年时间 , 可以称之为时间中的时间 , 千万要记得作者是在今天、现在、此刻亦即中年的时间写作这首过去时间的诗 , 那么在过去时间的九月发生了什么事 , “我意外地发现/行囊里有一支崭新的、金光闪闪的钢笔” , 想必此时 , 您和我一样 , 心里都涌起了一阵湿漉漉的温暖 , 父亲终于还是满足了13岁儿子的心愿 。 父亲的爱 , 儿子自然是懂的 , 但儿子并没有直接说感谢 , 这也是生活的真实 , 确实中国人在对亲人说感谢时总是比较羞涩 , 他们更愿意用行动来回答 。第五段开始还是时间 , “在那些离乡的日子” , 儿子用父亲买给他的笔 , 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来写寄给父亲的家书 。 第六段 , “再后来” , 仍然为时间概念 , 少年渐渐成长 , 成长的代价就是遗失 , 哪怕心爱的金光闪闪的钢笔也不见了 。“如今我年近不惑” , 第七段 , 时间继续打头 , 镜头再一次摇到现在 , 一晃几十年过去 , “我”虽已不再写信但那份永恒的亲情却一直在 , 明月可以作证 。 综观全诗 , 第一段有一个小倒叙 , 而全诗是一个大倒叙 , 时间套着时间 , 倒叙套着倒叙 。 作者使用了小说家思维 , 在时间的迷宫里把少年往事慢慢说出 。潘维:非常感人的一首诗 , 写生存与物质的冲突 , 写父子之间那种沉重的爱 。 《一支金光闪闪的钢笔》 , 从标题即可体现物质的精神性这个概念 。 把物质与精神对立存在局限 , 这首诗把它们统一了起来 , 可以作短篇小说的题材 , 熊焱把握得非常好 , 叙述 , 用的不是小说或散文的结构 , 诗高于现实在这首诗的文本中反复显现 。 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 这不仅需要诗人的自觉 , 更需要诗人懂得如何处理虚与实之间的比例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