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疫” 我们都创造了哪些回忆?

中国战“疫” 我们都创造了哪些回忆?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 , 永远是个孩子 。 ”——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 。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 , 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像按上“停止键” 。 试想 , 如果没有过去人们与病毒搏斗的记忆 , 钟南山院士呼吁用最原始的隔离办法 , 各界人士未必会积极配合 。 疫情进入一个拐点 , 对于经历这一切的国家而言 , 需要对特殊时期里的点点滴滴进行一个“记述” 。 相比于信息储存理论上无“上限”的互联网 , 实体媒介也具备安全、可触、简单明了等优点 。 在4月23日 , 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发起“中国战‘疫’”记忆库建设项目 。 除了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 , 微博与新浪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也成为共同参与者 。 官方介绍 , 该项目旨在保存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 , 完整记录全民抗“疫”的真实情境 , 客观反映中国模式的时代价值 。 这几个月 , 湖北同胞在微博上求助 , 大爷大妈在APP上买菜 , 家庭主妇成了在线医疗上的“常客” , 海外学子也自愿做起来科普 , “怼”着海外社交媒体上不加求证的偏见 。 数量庞大且由普通人创造的数字内容 , 正在还原出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 。 网络的存在 , 我们每个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 , 也是历史的参与者 。 湖北人民:体温计怎么用?超话求助 , 写日记记录生活3月18日开始 , 湖北首次出现0增 , 看到这个消息很多人悬着几个月的心 , 放下来一半 。 再重温美国罗斯福总统“我们唯一感到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句话 , 将有新的感触 , 恐惧的事物总是客观不变的 , 不加“节制”的恐惧会吞噬一个人一个群体的理性 , 只能让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 。 可从网络上的痕迹来看 , 疫情时期 , 湖北网友一面“担忧”着生活 , 一面也在积极的寻求“解决方案” 。 根据1月24日 , 百度指数发布的数据来看 , 疫情初期武汉市是搜索“84消毒液”最多的城市 , 对“体温计怎么用”、“体温计怎么看”、“体温计要量多久”等搜索词上 , 武汉同样均排名第一 。 在最严峻的第一季度 , 湖北网友消费的脚步也没有放的太慢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一季度湖北省以人均支出4736元位列全国第十一位 。 疫情期间 , 有着实时、公开、透明等特性的微博 , 成为了从医院、一线医务人员、政务机构、媒体到各省各市普通民众的一个集中发声地 。 据Questmobile监测数据 , 受春节假期、抗击肺炎、科比去世效应叠加 , 微博日活跃用户规模于2020年1月27日达到2.39亿 , 这一峰值相比疫情前平日上涨37.5% 。 微博方面的数据显示 , 相比疫情发生前 , 疫情期间湖北地区发布微博的用户规模增长34% , 发布量总计达到4000万+ , 其中武汉发布微博的用户规模增长35% 。 短视频平台快手、抖音也利用视频传播的优势 , 在平台上做防控疫情的直播答题 , 向短视频用户普及防控知识和政策动向 。 除了活跃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外 , 湖北用户的搜索频次也在增加 。 据百度发布的教育搜索大数据显示 , 互联网成为疫情下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 日均超3.5亿人次在百度搜索 , 知识类视频日均播放量达1.5亿 , 教育类智能小程序用户时长环比上涨30% , 在线教育热度飙升 。 “信息”获取之外 , 网络也是求助的一个重要通道 , 为很多患者迎来了宝贵时机 。 1月 , 微博推出线上肺炎患者求助专区 , 上线7天内 , “肺炎患者求助”的相关发帖阅读量就超过5.5亿 。 在3 月 14 日 , #肺炎患者求助#超话的主持人发布微博透露 , 经过平台累积收到上万条求助 , 排重核实后已向政府送超 3000条求助信息 , 有网友成功得到救助 。 随着疫情传播的放缓 , 以及各地区救援团队驰援武汉 , 湖北地区求助信息开始减少 。 3月10日 , 武汉市最后一个方舱医院正式休舱 。 从2月5日开始 , 武汉所有方舱医院带来了13467张床位 , 累计收治轻症患者12000多人 。 封省期间 , 湖北各界人士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日记” , 分享自己的状态 。 截至目前 , 微博与@央视新闻发起的#武汉日记#征集 , 已有1008位医护、235位患者、79位志愿者、15位疫苗志愿者等武汉疫线同胞们以第一视角实名记录了他们抗疫的亲历 。 他们发布的11万条微博被阅读了90多亿次、互动量2500万次 。 这些日记 , 不仅仅是国内各地区了解疫情一线情况的重要载体 , 客观上“贡献”了许多一手的抗疫及疫情期如何生活的“经验” 。 一线医疗人员的辛苦、封城下普通民众的百态、跑在城市中的外卖小哥 , 为湖北争分夺秒的司机师傅 , 点点滴滴的瞬间 , 过去只能付之于文字记录 。 数字时代他们可以用影像、图片、音频、文字来发表生活每一个瞬间 。 历史的记忆也不再只有宏观的视角 , 微观的种种也该被记录下来 。 中老年:数字边民的深度触网?被 “逼”上网?在2G时代有很多中老年人用手机键盘打字都很困难 , 以前就曾有人开玩笑说 , 在网络世界里 , 青年人是“数字原住民”、中年人是“数字移民”、老年人则是“数字边民” 。 湖北人的变化是围绕地域的人群众生相 , 而在年龄层次上 , 过去那些属于互联网“移民”“边民”的中老年人 , 则呈现着另一种生活状态 。 疫情期间 , 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平台“大显身手” , 中老年人也被“逼”上了互联网 。 数据显示 , 阿里本地生活春节期间 , “60后”用户线上买菜的订单量翻了四倍;每日优鲜今年1月23日至2月23日期间 , 40岁以上用户增加了237%;美团“60后”、“70后”用户分别以36.7%、31.5%的占比成为外卖新客增长的主力;饿了么平台外卖生鲜的50岁以上的用户 , 环比节前增长了2.3倍 。 除了线上“买菜”外 , 疫情也催生了中老年人新的娱乐方式 , 很多老年人在疫情期间开始玩起了游戏 , 刷起视频 , 甚至下载唱歌APP 。 某市67岁市民王女士 , 在子女的帮助下 , 她下载了关于新闻、厨艺、健身的APP , 甚至还有唱歌、诵读等软件 。 疫情当下 , 实时追踪疫情动态也成为中老年用户深度触网的核心诉求 , 信息获取渠道包括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 。 微博数据显示 , 30-39岁、40岁及以上用户成为此次活跃用户增长的主力 , 同比增速分别为47%和42% , 高于平台整体增速 。 同时 , 微博进一步实现地域下沉 , 此次三线区域活跃用户同比增长37% , 四线及以下区域活跃用户同比增长38% 。 疫情前 , “数字移民”与“数字边民”的中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仍延续去过去的习惯 , 大多在线下进行 。 就在疫情早期 , 部分中老年人还有不爱戴口罩、爱出门的现象 , 年轻人成为积极的抗疫“科普”者 。 随着时间推进 , 这些中老年开始拿起手机上网买菜、娱乐 , 并且开始主动的刷新闻、刷微博 。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 , 中老年人触网的程度开始加深 , 这或是已到天花板的移动互联网的新的一部分“红利” 。 女性用户:非常有“爱”女性的表现 , 同样是必须抒写的重要篇章 。 冰心曾说 , 世界上若没有女人 , 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 在疫情期间 , 中国女性绝对撑得起互联网记忆库中一道亮丽的色彩 。 1.在线医疗咨询占比超6成 , 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疫情期间 , 由于各地在采取了封闭隔离管理的非常措施 , 人们出门不方便 。 百度、微信、微博等平台在原有互联网医疗业务基础上 , 纷纷迅速推出了免费在线医疗咨询服务 。中国战“疫” 我们都创造了哪些回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