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观察家】孙子花完低保老人10万元积蓄,网络支付需要“双保险”
摘要
在互联网实名制和身份识别技术提高的背景下 , 网络那头是“谁”的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
重庆南岸区七十多岁的李大爷和老伴省吃俭用攒下10万元存款 , 却被12岁的孙子以上网课为名义 , 购买游戏装备、给主播打赏 。 不到1个月时间 , 老人的存款便被花光 。 目前 , 经老人家人申诉 , 相关平台正在走流程进行处理 。
不难理解这样一则新闻为何会成为网友关注的“热搜” 。 李大爷夫妇是低保户 , 10万元存款堪称他们一辈子的心血 , 这种“飞来横祸”是任何人都难以接受的 。 而此事暴露出的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允许实施打赏、充值等行为 , 虽然屡经社会关注 , 但依然缺乏一个流畅的应对机制 , 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社会关注下 , 动用舆论力量促成问题的解决 。
按照民法总则的规定 ,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 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 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 一个月10万元的消费 , 明显与普通家庭孩子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 , 可以认定其不具备实施大额打赏、充值的民事行为能力 。
如果相关事实查清 , 直播、游戏平台有义务把10万元退还给李大爷一家 。 更应该思考的是 , 如何不再让未成年人网络充值消费的行为脱离监管 。 毕竟 , 追索这些资金的程序耗时费力 , 对李大爷一家而言 , 伤害已经发生 , 哪怕最终相关款项得以偿还 , 其家庭依然会经受不堪其重的危机 。
本文插图
【【青年观察家】孙子花完低保老人10万元积蓄,网络支付需要“双保险”】
在传统的消费场景中 , 未成年人对家庭财产的使用一般有着清晰的边界 。 一方面 , 成年人能够较好地保管家庭财产 , 未成年人缺乏私下动用类似银行卡、现金的能力;另一方面 , 线下交易的商家 , 只要有着基本的商业伦理 , 都会警惕来自未成年人的大额消费 , 也避免后续产生争端 。 正是这种“双重保险” , 让未成年人私下消费的行为不至于大量发生 。
然而 , 在互联网消费场景下 , 上述“双重保险”几乎同时失效 。 这一代未成年人不仅很小就掌握互联网使用技术 , 了解网络支付的方法、条件 , 甚至比监护他们的成年人更加熟练 , 很容易绕过成年人的限制;而互联网平台对未成年人用户的识别能力依然欠缺 , 或者根本没有下大力气限制未成年人用户的使用权限 , 类似直播、网游等互联网服务的主要消费者 , 就是没有收入或者收入水平不高的年轻人和青少年 。
在强调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义务 , 妥善保管家庭财产的同时 , 也要看到在很多情形下 , 监护人对孩子的约束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 比如新闻中的李大爷 , 只要孙子一拿出“上网课”等借口 , 就难以实施更细致的管教 。
本文插图
网络支付在不断提高便捷度的同时 , 也要设计更为有效的用户鉴别机制 , 让每一笔消费都是消费者真实意愿的表达 。 例如 , 加强绑定银行卡快捷消费等薄弱环节的设计 , 使用面部识别等最新技术 , 减少用户的误操作 , 更避免他人未经允许的代操作 。 在互联网实名制和身份识别技术提高的背景下 , 网络那头是“谁”的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
而对于以未成年人用户居多的游戏、直播平台 , 更要加强技术监管 , 将防火墙前置 , 而不是等到交易发生以后再被动地处理退款 。 这一方面有赖于对身份识别技术的切实应用 , 限制未成年人的消费金额;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平台是否把商业伦理放在突出位置 , 抵制不正当经营收入的诱惑 , 让每一笔收入堂堂正正 。
推荐阅读
- 东北青年们的入职选择:有编制扫大街也行
- 想当孙子?你来试试
- 人的三种绝望
- 四川科教新闻|武胜烈面中学举行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
- 在疫情大考中新时代青年交上满意答卷
- 东莞时间网TB|“三正杯”东莞首届青年文学奖名单出炉:易翔、寒郁、袁仕咏三人夺魁
- 灵台融媒|灵台青年在行动庆“六一 ” 送温暖助脱贫
- 孙子的爱与恨——写在儿童节
- 生态扶贫|一个人三份工 贫困户变斜杠青年 生态扶贫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 两名联合国维和人员 因新冠病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