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1912]王夫之:范仲淹的科举改革搞错啦( 二 )


但是 , 诗赋考试也并非一无是处 。 王夫之说:“人之乐于为善而足以长人者 , 唯其清和之志气而已矣” , 也就是说 , 人之所以乐于行善而能够成为领导民众的人 , 就在于他有清静平和的心志 , 而诗赋的熏陶则有利于培养这样一种心境 。 这也不难理解 , 中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 , 孔子曾说:“温柔、敦厚 , 《诗》教也” , 又说:“兴于诗 , 立于礼 , 成于乐 。 ”诗可以激发人的心志 , 陶冶人的性情 。 唐代重视诗赋考试 , 诞生了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 , 他的诗篇也成为了后人的精神资源 。 文天祥被关押在燕京狱中 , 写了两百首《集杜诗》 , 感慨说:“凡吾意所欲言者 , 子美先为代言之 。 ”那时杜诗已经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 由此可见 , 诗赋对于陶冶人的情操确实有着独特的功效 。
[中华书局1912]王夫之:范仲淹的科举改革搞错啦
文章图片
文天祥画像 , 叶衍兰绘
3
最后再来说说王夫之对策论考试的看法 。 王夫之还是肯定了策论考试的优点 。 他认为 , 相对于诗赋 , 策论对于治国理政来说显然是更有用的 , 因为策论能使天下读书人“竞起以陈当世之务 , 为得为失 , 为利为病 , 为正为邪 , 为安为危 , 人百其言 , 言百其指 , 以争效之于天子” , 即让读书人竞相参与到国家大事的讨论当中 , 对国事的利弊得失各抒己见 , 从而达到皇帝与士人“共理天下”的目的 。
不过 , 相比于策论的好处而言 , 王夫之认为 , 策论的弊端更大 。 首先 , 策论引导读书人去讨论国策的利弊得失 , 可能会引起一种不切实际的议论风气 。 有些人“足未越乎闾门 , 而妄计九州之盈诎;身未试乎壁垒 , 而辄争一线之安危” , 就是说 , 还没有出过家门 , 却在胡乱地谋划天下得失 , 还没有到过军营 , 却在争论战争前线的安危 。
其次 , 相对于无用的诗赋 , 有用的策论会引导读书人去计较得失 , 权衡利害 , 王夫之认为 , “察乎天下之利”则会“导以自利之私” , “揣于天下之变”则会“动其机变之巧” , 这样就把读书人的心术搞坏了 , 使读书人过分功利化 , 而忘记了道义 。
[中华书局1912]王夫之:范仲淹的科举改革搞错啦
文章图片
《清平乐》剧照
最后 , 议论国事的风气一旦形成 , 宋初以来“淳庞简静”的安定政治局面就会丧失 , 越来越多的人在皇帝周围建言献策 , 议论纷纷 , 出现王夫之所说的“苏洵以孙、吴逞 , 王安石以申、商鸣”的情况 , 从而引起统治思想的混乱 。 这样下去 , “言诡于下 , 听荧于上” , 皇帝会对大臣们的各说各话无所适从 , 国家的政事也会因为持不同主张的大臣们轮番上任而变来变去 , 党争不断 , 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 。
因此 , 王夫之认为 , 范仲淹主导的重视策论的科举改革 , 引发的议论风气和思想混乱 , 对于北宋后来的朋党政治实有深刻的影响 , 所以他说“希文(范仲淹字希文)之过 , 不可辞矣” 。
[中华书局1912]王夫之:范仲淹的科举改革搞错啦
文章图片
范仲淹像
以上就是王夫之对于范仲淹科举改革的看法 , 您是否认同他的看法呢?其实 , 在《宋论》中 , 王夫之不仅对科举改革有深刻的分析 , 对于刘太后垂帘听政之事、范仲淹与韩琦的优劣长短、苏洵与苏轼父子的学术议论、王安石变法的利弊得失、名将岳飞的结局等话题 , 都有独到见解 , 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清平乐》乃至整个宋代历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很值得一读 。
[中华书局1912]王夫之:范仲淹的科举改革搞错啦
文章图片
《宋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刘韶军译注
简体横排
【[中华书局1912]王夫之:范仲淹的科举改革搞错啦】(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