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在中国
自古以来就有
“天时、地利、人和”
“万事俱备 , 只欠东风”
等各种名言警句
这里的
天时
地利
东风
就堪称是古代的硬核“黑科技”
懂它的不过寥寥数人
放在现今
我们则称之为“气象观测”
(好么 , 一下子就不神秘了)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在吉林长春
有一座1908年建立的气象站
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原名长春气象站)
它是最早一批服务新中国气象事业的气象站之一
如今这座年逾百岁的气象站仍在工作中
已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百年气象站”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在这里
不仅有最先进的自动观测设备
还有一批会“人工观天”的气象观测员
目前在中国
会人工观测方法的气象观测员已不多了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小朋友 , 你是否有许多问号?
针对网友经常提到的问题
这里总结并请到了专业人士进行了回答:
1、网友:人工观天一般都观测什么?
答:人工观测包括人工目测和人工器测 。 古语中的“天时”、“地利”、“东风”多指的是人工目测 , 云、天气现象和能见度都属于人工目测的范畴 。
2、网友:最简单的是什么?我们能学会吗?
答:最简单的人工目测项目应该是天气现象观测 。 例如几点开始下雨、下雪 , 什么时候停止的 。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 需要用天气现象符号来记录 , 一共有34种 , 也得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才能准确记录 。
3、最难的是什么?会预测得很准吗?
答:最难的应该属云的观测 。 云状、云量、云高等都属于云的人工观测范畴 。 准确与否则跟观测员的业务水平相关 。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这些关于天气、气象的古时谚语流传至今
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自行判断天气外
也包含着气象人对人工观测这一珍贵技艺的传承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已累积了百年的气象数据资料
在这工作的一代代气象观测员
把人工观测看作是一种应急观测能力
因为他们除了要学会与时俱进的科技观测手段
还要保证气象资料序列的完整
(防止意外导致自动观测设备停运等情况导致资料序列有断点)
因此 , 这也是该站仍保留人工观测方法的原因之一
同时也是致敬历史、传承气象观测的技艺
据了解 , 他们也将是最后一批会人工观测方法的工作人员
而保留人工观测手段的气象站更是为数不多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人工观测听起来神秘无比
实际上也确实非常“硬核”
举个栗子
人工目测中对云状的观测
可以从发生学和形状学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观测
俗话说“看云识天”
有正在工作的气象人说
观测云是最难的工作之一
早在大学时期
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大部分时间
都是在练习看云
(那些大部分仰望45°看向天空的不一定是文艺青年 , 也可能是气象从业者)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作为气象专业的入门课
这里简单地教大家一些观云小技巧
大部分的情况下
这些云预示的是什么样的天气呢?
晴好天气的淡积云、碎积云▼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淡积云▼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高积云▼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抬头望天的不止有文艺青年 还有这群当代“诸葛亮”
本文插图

卷积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