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寻访革命圣地延安国防与历史的光辉足迹( 三 )


“不倦鞍马”
光荣传统的新光荣
延安产生了一种精神 , 这种精神是一个政党珍贵的革命遗产 。
延安创造了一种光荣 , 这种光荣是一个国家值得坚守的传统 。
无论有多少热词出现 , “双拥”始终是延安人最引以为豪的光荣 , 成为“千人共由 , 万人共履”的自觉行动 。
1943年 , 延安成为双拥运动的发祥地;1944年春节 , 双拥运动更加广泛而热烈地、无例外地在各抗日根据地开展起来 , 成为“区别真正革命军队与其他军队的分界线” 。
“大好山河耐实践 , 不倦鞍马证心期 。”这是林伯渠在延安写的诗句 , 也是对延安国防事业发展如“不倦鞍马”的生动写照 。在全国开展双拥模范城评选工作后 , 延安不负“争取更大光荣”的嘱托 , 已连续8次获此殊荣 , 现在正为第9次评选全国双拥模范城而努力着 。
历史的厚重在于现实总能从中找到依据 , 传统的魅力在于它总能照亮未来的天空 。回望延安 , 走过的路历历在目 , 国防这门“大学问”呼唤我们倍加珍惜这一笔笔丰厚的精神资产 , 披荆斩棘 , 勇往直前 。
让红色资源成为“不挂牌的党校” 。对延安一处处红色之地 , 人们都心向往之 。延安军地明确提出这样的政治站位:红色资源绝不仅仅是旅游创收项目 , 而首先是颂扬、传播红色文化的阵地 , 感悟历史、延续传统的教育基地 , 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庄重场所 。这样的标高和站位 , 不仅赋予革命圣地准确的定位 , 而且建立了挖掘、开拓、保护、宣传的保障体系 。
让国防潜力成为新的关注点 。当地国防动员委员会的领导介绍 , 和平年代的国防潜力就是战争时期的军事实力 , 也是平时推动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 。他们通过国防动员潜力统计调查 , 准确掌握了所属县(区)的几十个行业部门数千份数据 , 完成上百支民兵应急队伍的建设 , 全面规范了平战转换流程 , 提高精准动员的质量 。
让国防教育纲举目张 。他们开展国防教育有3个重点: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 也是国防的未来;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而国防本身就是“国之魂” 。抓住这3个重点 , 国防教育就能产生辐射与倍增效益 。
让双拥品牌在创新中发展 。双拥工作是延安的品牌 , 老传统也要写新篇——从市县到村镇 , 都设立了双拥机构 , 并制定明确的责任考核、述职等制度;一系列涉及官兵及家属安置就业的规范性文件 , 温暖着军人、军属的心;社会化拥军的开展形成了全方位双拥的格局;双拥荣誉体系建设活动遍地开花 , 使军人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当地社会的崇军尚武热情普遍高涨……
马克思把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 并说明:时间就是价值 。在历史的推进中 , 延安通过延续精神、发扬传统 , 越来越凸显着自己的价值 。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有一张小炕桌 , 很有些年头且斑驳粗拙 , 但它让采访人员久久伫立、心潮澎湃——一代伟人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雪》就是在这张炕桌上挥洒而出 。历史永远在这样告诉未来——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国防』寻访革命圣地延安国防与历史的光辉足迹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国防 , 让城市更美好
■郑蜀炎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 。或是先在战略要地建立起防卫的“城” , 生活的市井之地伴随而生;或是为了保护商贸粮棉等市场 , 筑起城池设防护卫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是我国最早出现“城市”这个概念的史籍 , 对此有精辟之论 , 曰“藉威城市”——城市是有威严可凭借之地 。
但凡提及城市 , 国防二字便隐然在即 。按照西方军事学者的观点 , 早期的城市就是一种军事空间的转换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历史的地理基础”概念 , 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行为乃至历史走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然而 , 我却要说 , 许多时候 , 人的行为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