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笔春秋#现实的逼迫与利害的考量,成就了“君臣共治”的大宋政局


在最近的热播剧《清平乐》中 , 我们看到了一种与映象中截然不同的君臣关系 。 他是那样的谦逊、恭敬、和谐 , 始终洋溢着一种君臣相得、如鱼得水的美好气息 。 不仅与我们自幼就被灌输的“君要臣死 , 臣不得不死”的极致对立格格不入 , 而更重要的是就连宋代文人士大夫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积极昂扬、慨然担当的精神面貌也是我们所不曾听过 , 见过的 。 那么 , 这种揖让有礼的君臣关系和“慨然以天下忧”的士大夫精神都是真的吗?到底是怎样的社会环境才能孕育出如此动人心魄、令人追慕的人文精神呢?

#狐笔春秋#现实的逼迫与利害的考量,成就了“君臣共治”的大宋政局
本文插图

一:沉重的历史包袱——宋太祖“陈桥兵变”
“物质决定意识” , 任何人事变化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 ,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 所以 , 倘若我们真要深入追究宋代士大夫这种“百代难遇”的特殊的精神面貌的话 , 那么 , 就得先对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有所了解 , 唯有如此 , 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论事” , 亦唯此 , 我们才能从根源上把握到有宋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独到之处 。
公元960年 ,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 将年不过髫龀的后周恭帝柴宗训赶下帝位由自己取而代之 。 或许是因为“得国不正”而“心有余悸”的缘故 , 登基之后的宋太祖时常想起自己谋朝篡位的“光辉事迹” , 再加上其本人又是从动荡至极 , 丧乱无已的“五代十国”中挣扎出来的 。 对军阀乱政的危害性有着远超他人的认知和见解 。 如此一来 , 一方面出于对武人掌权的忌惮 , 另一方面则出于对“历史重演”的恐惧 。 同是武人的宋太祖不得不绞尽脑汁的来设计出一套能够切实执行且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 。 进而从根本上杜绝五代时期极为盛行且备受推崇的“天子宁有种耶?马壮兵强者当之耳!”的歪风邪气 , 以此来确保赵氏江山的万世一系 。

#狐笔春秋#现实的逼迫与利害的考量,成就了“君臣共治”的大宋政局
本文插图

换言之 , 正是因为赵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和宋太祖方寸之间“难与人言”的苦衷 。 才使他不顾“革命尚未成功”的客观现实 , 宁愿置国家于内忧外患之间也要通过“杯酒释兵权”来达到“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目的 。 但“革命事业 , 莫难于建设 , 莫易于破坏 。 ”在数千年而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被摧毁之后 , 宋太祖随即陷入“建设之难”的尴尬境地 。 毕竟 , 无论怎么说 , 无论皇帝个人的时间如何充裕 , 精力如何健旺、能力如何出众 。 但若想以一己之力治理偌大一个帝国时 , 终究还是力不从心、有所不及的 , 所以 , 他就必须要依赖某一政治群体来协助自己一同治理 。 但在传承千年的世家大族业已式微或消亡;而雄强霸道的武将集团又不可信任的情况 , 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治理帝国也就成了宋太祖眼下最大最艰巨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

#狐笔春秋#现实的逼迫与利害的考量,成就了“君臣共治”的大宋政局
本文插图

二:赵匡胤的突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实乃无奈之举!
自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局面以来 , 鉴于“独木难成林”的历史教训 , 历朝历代的王朝统治者都在费尽心机的摸索并尝试更好的治国之道和理政之方 , 而就如今我们所能总结出来的途径看 , 大抵包括“女宠之乱 , 外戚之乱 , 藩镇之乱 , 夷狄之乱 , 嬖幸之乱 , 宗室之乱 , 宦官之乱以及权臣奸佞之乱 。 ”而导致这诸般乱象的祸源在北宋建国以前就已经被一一验证 , 故此而言 , 虽有武人之粗豪 , 却不乏枭雄之精狡的宋太祖赵匡胤自然不想“覆辙重蹈” 。 而这就迫使他不得不在此之外另辟蹊径 , 蹚出一条与历代截然不同独属于宋朝的治国之道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