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史」不失“意象”不失美,唐宋诗词中的“佳人”丨世间能得双全法( 二 )


「牡丹文史」不失“意象”不失美,唐宋诗词中的“佳人”丨世间能得双全法
文章图片
唐宋时期高度繁荣的诗词文化 , 加之人们审美观念的进一步提高 , 使得描写女性美的诗歌层出不穷 , 关于女性各个方面的美都囊括其中 , 让人看到那些词汇就能联想到佳人的形象 。
古人云:爱美之心 , 人皆有之 。
从古至今 , 女子的容颜体态之美 , 是女性美最直观的体现 , 唐代文人墨客将这种形体美暗喻于诗词之中 , 广为流传 。
洁白如玉的手指 , 如凝脂般的皮肤 , 让唐宋的诗人们文思泉涌 , 妙笔生花 。
与传统的诗歌相比 , “词”显然更能表现出女性之美 , 晚唐时期盛行一时的“花间词” , 是描述女子容貌的代表 , 辞藻华丽 , 色彩华美 。
作为“花间词”的开山鼻祖 , 温庭筠的笔下尽显“女儿国”的风情 。 小山重叠金明灭 , 鬓云欲度香腮雪 。 懒起画峨眉 , 弄妆梳洗迟 。 照花前后镜 , 花面交相映 。 新帖绣罗襦 , 双双金鹧鸪 。 ---《菩萨蛮其一》
温庭筠的词 , 常以“精细”二字冠之 , 词中对女性容颜体态之美的描写堪称细微之至 , 用“雪”拟面 , 用“云”拟发 , 再以“欲度”描绘鬓发的势态 , 将女子两颊轻柔蓬松的乌黑鬓发刻画的淋漓尽致 , 穷尽形象 。
温词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更是超越了派别的嫌隙 , 甚至出现在了像苏辛这样豪壮倜傥的词人的作品中 。 冰肌自是生来瘦 。 那更分飞后 。 日长帘幕望黄昏 。 及至黄昏时候、转销魂 。 ---《虞美人》
俗语云:三分长相 , 七分打扮 。 又语:人靠衣装马靠鞍 。
「牡丹文史」不失“意象”不失美,唐宋诗词中的“佳人”丨世间能得双全法
文章图片
服装是继容颜体态之后最直接的“美”的表现形式 , 大唐盛世 , 国力强盛 , 开放的政策以及包容的文化内涵培育出了一众具有健康人格的唐人 。
唐女子的服饰文化 , 是在继承华夏传统的基础上 , 凝聚各民族乃至外域的文化形成的特色文化 。 女子们的服饰绚烂多姿、富丽堂皇 , 让人应接不暇 。
当时代的脚步与文化的延续走到了宋代 , 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之下 , 宋朝女子的服饰也发生了些许变化 。 从最初的奢华艳丽逐步走向了宁静淡雅 , 绽放出了别样的风情 。
赤橙黄绿青蓝紫 , 姹紫嫣红满园春 , 唐宋女子张扬的个性在这些明亮的色彩中得以体现 。
牛希济的《生查子》中这样写道:“记得绿萝裙 , 处处怜芳草 。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身着绿色罗裙的女字 , 在遍布花草的坪中漫步 。 “和羞走 , 倚门回首 , 却把青梅嗅” , 抛却容颜服饰美 , 情态与情爱之美的描绘化之臻境
“关关雎鸠 , 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 , 君子好逑”
谁也不曾想到 , 《诗经》中的一声叹息 , 竟然就这样贯穿了文学的始终 。
《蒹葭》中永远“在水一方”的伊人 , 《登徒子好色赋》中的邻家女孩 , 都有倾国倾城之色 , 千百年来 , 这样的文化底蕴一直延续了下来 , 受其影响 , 唐人诗词中的女子也美得活色生香 。 秋千打困解罗裙 , 指点醍醐索一尊 。 见客入来和笑走 , 手搓梅子映中门 。 ---《偶见》
这样的诗句可谓是妙趣横生 , 将女孩活泼机灵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 寥寥数行的文字 , 就能带动读者的心 。
「牡丹文史」不失“意象”不失美,唐宋诗词中的“佳人”丨世间能得双全法
文章图片
宋代的著名词人李清照 , 似乎也受到了这首诗的影响 , 于是《点绛唇》应时而生:“和羞走 , 倚门回首 , 却把青梅嗅 。 ”虽不描景 , 也不叙情 , 只是简单的白描 , 却依旧打动人心 。
除了对女子情态之美的描绘 , 唐宋诗词中 , 描些女性“情爱之美”的诗句也时常出现 。 春日游 , 杏花吹满头 。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 纵被无情弃 , 不能羞 。 ---《思帝乡》
受到汉乐府民歌《上邪》的影响 , 一股血性之美也流传到了唐宋诗词之中 , 诗中描绘的少女敢于冲破樊篱 , 在封建的社会中 , 自己选婚姻对象 , 且不论结果如何 , 永不后悔 。 决绝的态度让少女的个性得以张扬 , 这样为了婚姻不顾一切的少女形象 ,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词 , 都很少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