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行“原油宝”事件看金融产品设计和投资风险( 二 )

从中行“原油宝”事件看金融产品设计和投资风险

海外期货交易制度与国内有什么不同?——海外更加残酷血腥从这次负油价的事件可以看出 , 海外衍生品交易制度与国内还是存在很多差异的 , 总体来说 , 海外市场可能更加残酷和血腥 。 在国内期货市场 , 允许负报价的交易制度几乎不太可能出现 , 而且利用资金、持仓或资源优势造成期货价格偏离基本面大幅波动(逼仓) , 也会被认定为违规操纵期货市场而遭处罚 。 而针对这次明显的逼仓行为 , 似乎没有听到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要采取任何调查的声音 。国内金融市场的定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 , 负油价的设置对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现货的供应商和需求方)几无益处 。 即使考虑到短期过剩可能很严重 , 生产存在惯性、减产或停产可能有额外的成本 , 但现货出现较长时间的负油价也是极小概率事件 。 即使短期偶尔出现接近0甚至略小于0的现货价格 , 期货短时间不能报价交易(即短时间跌停在0的位置) , 也不会带来多大的问题 。实际上 , 国内期货市场大多有涨跌停板限制 , 当连续出现同一方向的涨跌停时 , 考虑到亏损方可能由于连续涨跌停没有流动性而一直不能平仓 , 国内期货交易所会在连续3个同方向的涨跌幅限制后的收盘后 , 按照制度既定的规则强制多空配对按结算价撮合交易 , 使得多空双方都平仓退出 。 可见 , 国内期货交易制度在很多方面有限制过度投机的安排 。境外交易制度则在很多方面是鼓励投机和博弈的 , 更加残酷和血腥 。 以允许负油价报价为例 , 根据前文的分析 , 其对现货交易商并没有现实意义 , 却明显放大了市场投机和博弈的程度 , 最确定获益的可能只有交易所自身 。国内机构参与海外衍生品业务时需要什么?——高度的专业性和风险意识从这次“原油宝”事件来看 , 国内金融机构在涉及海外衍生品的产品设计中需要有高度的专业性和风险意识 。 对海外衍生品交易制度安排、投机强度、小概率风险等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 “原油宝”原本的产品定位是一个低风险的无杠杆的交易通道业务 , 最后却发生大额亏损 , 这对国内金融机构是一个重要提醒 。事实上 , 海外金融机构出现重大风险事故也通常是在低风险品种或业务模式上出问题 。 因为在高风险的投资品种或业务上都有更高的风险意识和更严格的风控机制 。 而在平时看似低风险的业务上 , 一旦发生小概率事件则可能猝不及防地发生远超预期的损失 。个人参与挂钩海外资产的产品时需注意什么?——选择简单明了的 , 细读合同第一 , 尽量选择简单明了的 。 国内个人投资者参与挂钩海外资产价格的产品时 , 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选择合适的产品 。 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来说 , 海外衍生品的复杂度可能都超过自身的专业能力 , 应该尽量选取设计相对简单、明了的产品 。 比如 , 挂钩原油的产品 , 可以尽量选择不需要自己进行移仓操作的 , 或者只持有主力合约的 , 将移仓等操作交给金融机构的专业团队 。第二 , 投资前充分了解产品的规则、机制和投资价值 。 有很多案例都能反映有些投资者对自己所投产品并不了解充分 , 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 。 比如近期油气类QDII基金由于额度达到上限 , 申购套利机制受限造成场内交易价格溢价百分之几十 , 却还有人从场内买入 , 也有少数已持有的投资者竟然选择赎回而不是转场内卖出 。 再比如前两年发生的已经触发下折的分级B还有不少投资者高溢价买入 。 更早的时候 , 已经临近到期的深度价外权证却被爆炒 。 这些现象都说明国内有些投资者对自己所交易的品种缺乏基本的了解 , 抱着侥幸和投机的心理在交易 。第三 , 谨慎投资带杠杆的品种 。 海外衍生品市场更加残酷和血腥 , 国内投资者参与相关的带杠杆的品种要非常慎重 , 一不小心可能给自己带来远超预期的巨额损失 。第四 , 细读产品合同 。 国内很多投资者在购买境内金融产品时也没有仔细阅读产品合同的习惯 , 通常是听营销人员介绍讲解 。 一方面是因为产品合同可能比较专业复杂 , 阅读起来比较吃力 。 另一方面国内监管制度对投资者家长式的保护可能也削弱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 比如 , 即使是投资者签字认可了的合同条款 , 如果监管机构认定投资者适当性方面有问题或风险揭示不充分等 , 都有可能追究金融机构的责任 。 国内监管制度更侧重对投资者的保护 , 而如果投资境外相关品种 , 则更加严格和残酷地按照合同条款来划定责任 , 因此投资者需要更加细致认真地阅读和理解产品合同条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