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斋#薛瑄:理即在气中 (上)韦力撰( 二 )



#芷兰斋#薛瑄:理即在气中 (上)韦力撰
本文插图

薛瑄撰《敬轩薛先生文集》二十四卷 , 明弘治十六年李越刻本
这句话是从属地谈起 , 因为黄宗羲也是姚江人 , 所以他在《明儒学案》中对薛瑄以及薛的弟子们多少都有微词 , 而对于王阳明的弟子却多有回护 。 对于黄宗羲的这种做法 , 赵北耀在序言中引用了梁启超在《节本明儒学案·立言》中的一段话:“《明儒学案》 , 实不啻王氏学案也 。 前夫子王子者 , 皆王学之先河;后夫子王子者 , 皆王学之与裔;其并时者 , 或相发明(如甘泉之类) , 或相非难(如整庵之类) 。 而其中心点则王学也 。 ”
梁启超说的很直率 , 他说《明儒学案》本是各派大儒的总传 , 然而实际看来却基本上是王阳明心学的学案 , 因为里面所录基本都是王学中人 。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黄宗羲就尊崇王学 , 如此说来 , 这部著名的《明儒学案》也同样有着门户之见 。
对于薛瑄的学术特点 , 淮安知府田赋在其所撰的《跋重刊读书录后》一文中称:“文清公平生读书 , 以诚敬为主 , 本以关闽诸子为法绳 , 以古圣贤为归宿 。 故其《录》也 , 于心身为切要 , 词不枝蔓 , 意不幽秘 , 句不怪诞 , 明正简易 , 读者可索而玩味焉 。 隽永冲足 , 悠远整洁 , 如太羹钟镛 , 非嗜乐之真者弗取 。 ”
田赋说薛瑄的观念就是以诚敬为主 , 同时恪守张载、朱熹等人的学术观 , 为此他写出了《读书录》和《读书续录》两部书 , 这两部书完全可以表明薛瑄的理学思想 。

#芷兰斋#薛瑄:理即在气中 (上)韦力撰
本文插图

薛瑄撰《读书录》十一卷 ,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对于田赋的这段叙述 , 张学智在其所撰的《中国儒学史·明代卷》中说:“此书全从细读精思程朱之书而来 , 只记自己体验所得 , 不作理论上的发挥 。 因为他认为理学之精蕴 , 朱熹已从理论上发挥殆尽 , 后人只须验之身心 , 着实躬行 , 不必另有发明 。 故《读书录》中所记 , 多为对理学重要概念及修养功夫的理解心得 , 非系统论说 。 ”
张学智的这段话是针对薛瑄的《读书录》而发者 , 他认为薛瑄的这两部书只是记录读书心得 , 但在理论上却不搞创新 , 这也正是薛瑄所说的朱熹已经把理论构建得很完整了 , 后人只需学习就行了 , 用不着再搞什么独创 。 所以 , 张学智认为《读书录》和《读书续录》只是心得 , 而不是系统论说 。
然而若粗略地翻看一下薛瑄的这两部书 , 仍从中能够看出他除了遵奉程、朱理学 , 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价值独创 , 甚至有些地方已经突破了朱子的著名结论 。 比如朱子说这个宇宙是先有理而后有气 , 这就是著名的“理在气先”说 , 这里的“理”字就是理学家所言的充斥于宇宙颠扑不破的真理 , 而“气”则是世间万物 , 因此“理在气先”的意思是说 , 在宇宙间的万物还未产生之前 , 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已经存在了 。 同时 , 朱熹认为真理充塞于“气”间 , 所以“理”和“气”不能分离 。

#芷兰斋#薛瑄:理即在气中 (上)韦力撰
本文插图

薛瑄撰《读书续录》十二卷 ,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薛瑄却反对朱子的这个著名论断 , 他在《读书续录》卷三中说:“或言:‘未有天地之先 , 毕竟先有此理 , 有此理便有此气 。 ’窃谓:理气不可分先后 , 盖未有天地之先 , 天地之形虽未成 , 而所以为天地之气 , 则浑浑乎未尝间断止息 , 而理涵乎气之中也 。 及动而生阳 , 而天始分 , 则理乘是气之动 , 而界于天之中 。 静而生阴 , 而地始分 , 则理乘是气之静 , 而界于地之中 。 分天分地 , 而理无不在 , 一动一静 , 而理无不存 。 以至化生万物 ,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 , 理气二者 , 盖无须臾之相离也 , 又安可分孰先孰后哉!孔子曰‘易有太极’ , 其此之谓与?”薛瑄首先引用了朱熹的那句著名结论 , 而后他说出了自己分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