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火星探测首次出发 中国航天重大计划稳步推进
空间站建设拉开大幕,嫦娥五号月球取样返回,火星探测首次出发 中国航天重大计划稳步推进(科技视点)
今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 。
50年前,“东方红一号”飞出地球,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太空时代,开始了对地外空间的探索 。50年后的今天,一批航天重大计划正逐步接近设定目标,更长远的探索计划蓄势待发 。
多个航天重大计划进入收获期
目前,我国航天已进入高密度发射常态化阶段 。尤其是近两年,航天发射次数每年都在30次以上 。
2019年,我国共实施34次航天发射,成功将78颗卫星发射入轨 。
其中亮点不少 。比如: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推动中国探索更远深空能力建设;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海上发射技术的国家;高分七号卫星发射入轨,初步实现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任务目标 。此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年成功发射7次共10颗卫星,全球组网进入了冲刺期;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短短6个小时内,打破了同一发射工位和同一型号火箭发射时间间隔的最短纪录 。
在高密度发射常态化后,我国航天发射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成功率 。以近3年为例,2017年,世界航天共发射91次,成功83次,中国发射18次,成功16次;2018年,世界航天共发射114次,成功109次,中国发射39次,成功38次;2019年,世界航天共发射103次,成功95次,中国发射34次,成功31次 。
长征火箭是我国航天发射的绝对主力,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也是其首次飞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院士说,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完成330次发射任务,第一个100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二个100次用时7年零6个月,第三个100次仅用时4年零3个月,成功率超过96%,可靠性、适应性、成功率、安全性和入轨精度达到较领先水平 。
发射次数显示了航天任务的密集程度,随着计划进度逐一完成,我国多个重大航天工程正进入收获期 。
中国空间站建设有望在今年拉开大幕,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并进行相关试验 。这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已进入第三步,最终的任务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
北斗全球星座组网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4月初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如期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并计划择机发射,将实现为全球各个角落提供导航定位服务的目标 。
按“绕、落、回”三步走谋划的中国探月工程,今年计划实施“嫦娥五号”月球取样返回任务 。就在去年年初,随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完成,中国成为首个在月球背面实施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在“永不可见”的月球背面,首次留下了人类月球车的脚印 。
在探索未知中展现中国智慧
“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这句话表明,运载火箭进入空间的能力是探测和利用空间的前提与基础 。
1970年的长征一号首飞,是我国当时的唯一一次航天发射,火箭的运载能力是300千克 。到2016年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分别达到了25吨级和14吨级 。40多年间,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数十倍 。目前,在中国火箭家族谱系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六号火箭初步形成大、中、小系列化、梯度合理、型谱完善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体系 。
中国航天如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龙乐豪认为,不断创新是中国航天不断跨越的关键 。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于提出新的科研方向,努力缩小与世界顶尖科技的差距 。
探月工程中,“嫦娥三号”探测器的80%都是新技术、新产品 。“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去”也是人类历史上全新任务,科研人员创新性地研制了“鹊桥”中继星,解决了地球和月球背面通信的难题,进而翻开了世界探月史上崭新的一页 。
推荐阅读
- 火星探测中国将在今年7、8月首次执行火星探测任务
- 航天工程我国计划2030年对土星木星穿越探测,建国100周年穿越太阳边缘
- “青年工匠”蔡帆:我只是航天事业中一枚普通的螺丝钉“青年工匠”蔡帆:我只是航天事业中一枚普通的螺丝钉
- 中科院院士包为民:今年7-8月间将实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
- 包为民中科院院士包为民:今年7-8月间将实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
- “龙”飞船对接为何选在中国上空?航天专家揭示其中玄机
- 中国火星计划“绕落巡”细节曝光 探测器将采用悬停避障着陆
- 将对火星进行精细巡视勘查 中国火星计划“绕落巡”细节曝光
- 为首次火星任务让路 玉兔二号第18月昼原地待命
- 倒计时!火星,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