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如何在春招中“突围”?专家:给职业规划进行一场重塑( 二 )


对此 ,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吕媛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 如今互联网、新型制造业、医疗健康以及专业服务类领域的应届生需求受疫情影响较小 。 “毕业生在求职中 , 对行业选择上应当更加看重行业的发展潜力” 。
一方面是新兴行业的强势亮相 , 另一方面 , 不少大学生的求职选择日趋保守 。 疫情给求职大学生的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带来影响 , 考公、考事业单位成为不少大学生调整求职意向的主要方向 。
在不久前的一次线上讲座上 ,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让参与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实时投票 , 结果显示 , 有80%左右的学生表示疫情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认知和生涯规划 。 “疫情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重新规划生涯、重新认知职业、重新认知自我的过程” 。
对于不少大学生转而考公、考事业单位 , 张超表示:“发生了大的危机 , 人们一定是倾向于去更稳定的环境工作 , 这是一种避险的本能 。 ”
张超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不少大学生发现 , 在这个背景下 ,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减招 , 甚至扩招了 。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 , 疫情在客观上投射在它们身上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 , 企业对于招聘进度的调整相对于政府部门也是比较迅速的 , 因此招聘规模的变化也较为明显 。 ”
专家支招:给职业规划进行一场“重塑”
“未就业的毕业生再不调整就业期望 , 真怕来不及了……”
刘俊在北京一所高校就业办工作 , 他的朋友圈里分享最多的就是学校里组织的各种线上招聘活动链接及招聘单位的相关信息 。 最近 , 他总要在分享链接的同时“喊话”朋友圈里的学生 , 告诉他们“不要再观望了”“抓紧时间” 。
“最近给毕业生推荐单位 , 有时候真的感觉有些‘一言难尽’ 。 本科生求职意愿滞后 , 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居高不下 。 真替他们着急 。 ”刘俊说 。
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静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 “目前有部分学生求职存在一些期望过高的情况 , 本科生求职只想进入大企业、大平台 , 会拒掉一些中小微企业的offer , 但其实学生并没有拿到理想企业的offer , 同时对薪酬要求也会比较高 , 本科生希望毕业月薪能够达到1万元 。 其实本科生工作3年后薪酬都会有显著变化 , 希望大家眼光要放长远些 。 ”
积极主动调整求职规划和求职期望 , 是不少高校教师给出的建议 。
吕媛观察到 , 在北大 , 不少毕业生因为疫情主动调整就业期望 , 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求职 , 求职视野更加开放 。 一些2021届毕业生关注到疫情对宏观经济和就业的长期影响 , 开始通过参加求职力提升培训、线上企业实习、加快毕业生论文研究计划等方式 , 提早准备应对今年秋天的秋招 。
“毕业生应当梳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 从理性务实的角度想清楚自己最为看重和关注的职业因素是什么 , 抓住主要矛盾提高求职效率 。 ”吕媛说 。
而在张超看来 , 大学生需要明白 , 没有完美的职业决策 , 生活中常常需要在多项职业选择中妥协 。 要以积极心态看待不完美的决策 。
“生活不是牛顿运动定律 , 给定初始值、加速度就会沿着预计好的轨道前进 , 那样恐怕也太无趣了 。 第一份工作是大学生的职业‘锚定’ , 具有重要意义 , 但也要理性面对 。 职业决策中的不完美 , 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梳理着方向 。 要以工作价值作为职业选择的最重要尺度 。 ”张超说 。
张超指出 , 要以马上行动缓解就业焦虑 。 “有的毕业生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工作的准备 , 以考研、出国深造的名义对职业选择进行延迟性决定 。 职业探索需要的是边思考边行动 , 在行动的过程中促进思考 , 而不是非要等思考成熟了再行动 , 推迟到明年再行动 , 则是回避矛盾 。 ”
(应采访对象要求 , 蒋雨、张瑛、刘俊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