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家汇▲蜀国灭亡的责任:是因为蜀后主的愚暗还是姜维不断的决策失误?( 二 )


因此 , 很清楚 , 增援阳平关不利的责任应由张翼、董厥两人承担 , 间接地姜维也有责任 , 因为其长期滞留沓中 , 造成援军不敢离开阴平桥 。
3、蜀军主力长期滞留偏远的沓中不回援 , 这个责任完全由姜维承担 。
我们知道 , 沓中位于偏远的阴平郡西北 , 乃蜀军进攻魏国西北的前进基地 , 也是姜维后来避祸之处 。 这个地方 , 对于蜀国的防御可以说是毫无用处 。
我们知道 , 蜀国对于北方的防御 , 依赖于:
东北部的汉中 , 依托秦岭谷口的险要 , 可以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中部的剑阁、白水关 , 更是一夫当关 , 万夫莫过之势;
成都正北依托崎岖、险要、渺无人烟的岷山山脉阻隔 。
而阴平被岷山隔断在北面 , 只有一条路线相连 , 一旦被敌人切断 , 将彻底完蛋 。
因此 , 我们一直不明白 , 姜维既然已经知道魏军将大举进攻 , 为何还要带领主力滞留在沓中这个对蜀国防御毫无用处的地方呢?
我们要问:
姜维要求后主派援军增援阳平 , 为何不自己带领主力直接回撤关头组织防御?
姜维不仅自己不回撤防御 , 反而要求后主单独派出廖化军到阴平桥保护自己的后路 , 这不仅分散了增援兵力 , 也耽误了组织防御的宝贵时间 。
为什么说姜维带领的是蜀军主力呢?因为姜维的兵团乃进攻兵团 , 姜维一直以此部队反复进攻魏国边防 。
所以 , 我以为 , 合理的部署是:当姜维得到敌人将大举进犯的情报后 , 应主动放弃阴平(或仅留少量轻装快速部队) , 回撤阳平关一线防御 。 这样 , 成都的援军也不会在阴平桥滞留等待月余 , 而阳平的防御也将大大加强 , 也不会有后来在强川口被敌人追击打败的损失 。
历史百家汇▲蜀国灭亡的责任:是因为蜀后主的愚暗还是姜维不断的决策失误?
文章图片
4、阴平小道的防御漏洞 , 这个责任应由负责全面军事的姜维承担 。
可能有人以为 , 此时姜维已经说话不管用了 , 其实不然 , 从后主和其他将领对其轻易改变汉中防御战略毫无反对 , 就可看出 , 在军事方面 , 姜维还是说话管用的 。 像改变防御战略这样的大事都说了算数 , 如果部署三千人防御阴平小道 , 恐怕也不会有人反对吧?
但是 , 实际上对于这条小道 , 蜀军疏于防备 , 才导致后来被邓艾偷渡成功 。
如果在江油城堡有三千蜀军严阵以待 , 那不敢说邓艾将全军覆没 , 至少依托城堡险要 , 邓艾根本不可能进入成都平原 。
5、没有及时分兵增援诸葛瞻 , 导致诸葛瞻孤军奋战被消灭 , 成都也就彻底完蛋 。 这个责任主要也在姜维 。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会上言曰:“贼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逃死遁走 , 欲趣成都 。 ……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 , 擐甲厉兵 , 塞川填谷 , 数百里中首尾相继 , 凭恃其众 , 方轨而西 。
因此 , 我们知道 , 姜维在强川口战败之后 , 虽然损失了部分人马 , 但在会合了张翼、廖化、董厥各军并与钟会军激战若干时间之后 , 兵力依然有4-5万人 。
我们知道 , 蜀国在册的兵力不过102000人 , 大致减去汉中损失2万 , 强川口损失1万 , 东线和南边各留5000 , 再加上姜维这近5万人 , 诸葛瞻最多也就1万人 , 此时成都已经是空城了(大概有2千皇宫禁卫军) 。
而诸葛瞻实际上并没有实战经验 , 因此 , 姜维派出部队回援诸葛瞻 , 应是最后唯一的机会 。
姜维能否回援?我们都知道剑阁天险 , 守剑阁这种天险完全不用5万人 , 2万足以 。 因此 , 姜维至少可以分兵2万回援诸葛瞻 。
连邓艾在偷渡阴平前 , 也预测了姜维回援:艾上言:“今贼摧折 , 宜遂乘之 , 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 , 出剑阁西百里 , 去成都三百馀里 , 奇兵冲其腹心 。 剑阁之守必还赴涪 , 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 , 则应涪之兵寡矣 。 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 , 出其不意 。 ’今掩其空虚 , 破之必矣 。 ”(邓艾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