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后背发凉!中国差点步印度的后尘,还好有他们!
今天想借助《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 , 和大家共同回顾西汉取得河西走廊的艰难历程 , 从而让更多人了解 , 在涉及国家安全的事情上 , 中国人的决心与智慧 。
如果有人能穿越历史 , 回到过去 , 向临终时的汉高祖刘邦提一个问题 , 问他:你生平最屈辱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他心中会闪过很多答案 , 比如 , 咸阳郊外的那次鸿门宴 , 彭城之战后的仓皇逃窜 。
文章图片
但是 , 他的记忆可能定格在一件事:白登之围 。
此前的失利 , 他最终都赢回来了 , 但只有这一次 , 他一生都没有机会弥补 。
公元前201年 , 一支匈奴骑兵包围马邑城 , 随后向南进攻太原 。
文章图片
此时的刘邦登基不久 , 正处在人生的最巅峰 。
他信心满满 , 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匈奴 , 随同的谋士和猛将都曾随他征战沙场多年 。
他万万没想到 , 最后会陷入匈奴人的包围 , 被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 最后 , 靠着陈平的计策 , 刘邦才侥幸逃过这一劫 。
这意味着 , 西汉和匈奴正式交锋的第一战 , 以惨败告终 。
此后数十年 , 西汉被迫实行屈辱的和亲与纳贡政策 , 以换取和平 。
"今日割五城 , 明日割十城 , 然后得一夕安寝 。 "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 , 匈奴也不会因为西汉的妥协而满足 。
尽管签订了盟约 , 尽管年年收到大量进贡 , 匈奴仍要不停南下袭扰 , 烧杀抢掠 。
无数的历史都已证明 , 和谈换不来和平 。 和平只能建立在实力对等 , 甚至我们远胜敌人时候 。
公元前141年 , 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 。 他就是后世所熟知的汉武帝 。
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 , 此时的西汉渐渐从立国初期的凋敝中走出 , 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
但是 , 刘彻始终无法安心 , 因为强大的匈奴一直在虎视眈眈 。 稍不留神 , 就会家国覆灭 。
他决心解除这一威胁 , 而办法只有一个 , 就是彻底击败匈奴 。
问题是 , 高祖惨败的阴影 , 一直笼罩着西汉 。 到底如何才能击败匈奴 , 成为刘彻日夜苦思一大难题 。
有句话话说得好 ,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
刘彻登基不久 , 西汉边境部队俘获一名匈奴军官 。 从他口中 , 刘彻获得一条重要情报 。
文章图片
当时的河西走廊 , 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占据 , 其中 , 月氏和乌孙部落势力比较强 。
后来 , 月氏赶走乌孙 , 匈奴又将月氏赶走 , 并且对他们极尽羞辱 , 将他们首领的头颅制成装酒的器具 。
月氏人想复仇 , 奈何实力不足 , 只得被迫向西迁徙 。
得到这一情报后 , 刘彻很高兴 。 他认为 , 如果能够联合月氏部落 , 从东西两个方向共同攻打匈奴 , 胜利将不再遥远 。
可惜的是 , 西汉对于河西走廊不够了解 , 对于更远的西域更是知之甚少 。
文章图片
此外 , 要前往西域 , 必须通过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 。 这一过程有多危险 , 不必多言 。
刘彻决定公开招募使者 , 远赴西域 , 说服月氏部落出兵 。 最终 , 时年27岁的张骞 , 接受了这一任务 。
不过 , 他自己肯定没想到 , 这一走 , 就是13年 。
刘彻等不了那么久 。
公元前129年 , 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第9年 , 匈奴再次南下进犯 , 入侵上谷郡 。
这一次 , 刘彻不愿再退让 。 他亲自部署 , 派出4路大军 , 回击匈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