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婆”韩春茗
“门外婆”韩春茗金新
第一次听说韩春茗这个名字好像是1978年亦或1979年 , 语文组杨宁远老师说隔壁教务处来了一个漂亮的叫“韩春茗”的年轻女教务员 。 第一感觉这姓名颇有诗情画意:“含”有春天气息的明前茶!一天下课回办公室 , 想起了这事 , 顺便进教务处一看:齐耳短发 , 鸭蛋型脸 , 修长的身材……属于“清水出芙蓉”气质 。 听说韩老师原是浙江最强县市萧山某中学的语文老师 , 为与浙大物理系的教授丈夫团聚而放弃教师资格而调到学军中学来当了一个行政办事员 。其实 , 这种一面印象仅仅是粗线条的勾勒:“每个人都是一面镜 , 外在是内在的倒影 , 衣服就是穿在身上的心灵 , 或平静 , 或波澜 , 行走在拥挤街头 , 不被光怪陆离的时尚左右……”其实真正了解韩老师 , 是在学军中学图书馆老馆长金玉英退休 , 她因学校后继无人而接替这一位子后 。
一个有志于文科者 , 成才有两条途径:其一为捷径 , 一如接受性学习 , 导师引领着“若驷马驾轻车”而“半壁见海日 , 空中闻天鸡”;其二为曲径 , 一如研究性学习 , 书籍引领着“便扶向路 , 处处志之”而“豁然开朗” 。我是个“老三届” , 走的是第二条路 。 1977年中文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学军中学 , 别人周日忙着家中烹饪美味而慰劳嘴巴 , 我是怀揣文摘卡片风雨无阻去省图书馆“集大成”而犒劳大脑 。 那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事:一边读书 , 一边抄注释 , 由注释找到另一本与之相关的书;然后读另一本书 , 从其下注释再找到另一本书;根据……如此寻根究底 , 久而久之 , 自己的文摘卡片越积越多 , 知识亦一若滚雪球般而越厚重 , 以至于“博观而约取 , 厚积而薄发” , 发表的文章也越来越多……
然而 , 这又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因为当你确定一个选题后 , 在没有导师的指导情况下很容易走弯路;因为不是每一个图书管理员会把一批与你所相关的话题的书集中在一起 , 等你去“坐享其成”的 , 你会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 , 苦苦寻觅 。 尤其是一些中小学图书馆 。就此而言 , 学军中学图书馆对于我这个已大大超越应试“小儿科”的作家型语文教师来说 , 一向自以为实在没有走进去的必要 。 可一个偶然的机会 , 令我对本校图书馆刮目相见 , 对韩春茗老师有了全新认识 。那是30多年前的一个暑假后 。
记忆中 , 那年暑假里我作为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中学生优秀作文》的编委与执行主编 , 参加了长春年会 , 会议结束即将回杭之际 , 出版社总编左振坤突然交给我一个任务:为行将出版的《培根论人生》写一个1万字以内的导读性前言 。 左振坤原系吉林文史出版社的老总 , 文史哲功底极其深厚 , 其彼时联系的作者大多是像南开大学中文系朱一玄这样的顶级文史专家 。
带着他给的一大包翻译样稿 , 这一路火车的硬铺上那真是一个辗转难眠 。 《培根论人生》原版是哲学、神学、美学的结晶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翻译出版过 , 遗憾的是 , 可能怕人看不懂出了个删节版 , 还选择了意译 , 就译文的“信达雅”来说 , 实在不敢恭维 。 而“信达雅”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 , 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 求其信 , 已大难矣!顾信矣 , 不达 , 虽译 , 犹不译也 , 则达尚焉 。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 , 即是译文要准确 , 不偏离 , 不遗漏 , 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 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 , 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 , 简明优雅 。 左振坤交给我的这个新译本是直译而原汁原味的“信雅达”高标 , 要写出一个深入浅出的前言抑或导读来谈何容易?
到家后我将译本勉强地“生吞活剥”了一遍 , 按照自己的治学老办法 , 把书中凡是有注释提到的参考书列了一个目录 , 并对书目作了循序渐进的排列 , 准备忙完开学那一阵子后去省图书馆慢慢啃 。不巧 , 那一年开学后琐事连连 , 还摊上了一桩让人不得不面对的恼人的与“兄弟”杂志《作文通讯》有关的“版权纠纷” 。 在交稿期越来越近的情况下 , 一天上完课突生一个念头 , 何不去学校图书馆看看?当时抱着的是一种不太有希望而又万般无奈去试一试的“赌徒”心态 , 孰料期望值越低收获还真越大 。 我在哲学、美学、文学(神学部分)藏书栏里很快找了我所需要的大多数图书 。
从德国近代图书馆学奠基人施雷廷格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藏书的整理 , 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作为集大成者而探求图书馆管学的“实际的效用和经营” , 图书馆管学成为了一门科学 , 牵涉到文献学概论、现代图书馆学、 JAVA 程序设计、电子文献检索、图书馆业务实践、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数字图书馆、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高级数据库理论、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与知识库、高级软件工程、新型程序设计方法、高级计算机网络、图形学与可视化、现代信息检索等 , 而其阅读的“实际的效用和经营”是检验一个图书管理者专业与否的试金石 。 宋朝释普济《五灯会元》有“门外汉”一说 , 套用一下 , 韩春茗老师是个“门外婆” , 她应该不完全具备这一方面的专业知识 , 可她所管理的一个中学图书馆的分类怎么会如此“内行”?这事私下尝认为是“久病成良医”而勤于钻研总结而实践经验大于理论知识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