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而不诛心 就事论事和提出异议的人真的没有关系吗
谢邀。这是个好问题。但是这问题实在太难了。以我的经验来看,原则上,我们提倡就事论事。但是实际上,哪儿有纯粹的就事论事?事儿都是人办的,论事就是论人。比如说,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需求优先级不明确的问题。就事论事的说,如果需求没有优先级,我们做事情就没有重点,没有重点就眉毛胡子一把抓,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有真正重要的事情被拖累。因此我们认为,需求应当有优先级。然而,需求的提出者认为,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些需求的优先级到底如何。分不出来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对产品和市场没有规划,没有规划是因为不了解市场,不了解市场是因为方法有问题,方法有问题是因为没办法那么干,没办法那么干是因为领导之间的利益斗争。我凑他奶奶的,你就说这事儿怎么个就事论事。“然而”后面的内容放不到台面上来,拿上来就是政治斗争了。政治斗争就是对人的,事儿就是针对人的武器而已。所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大家还是可以做到就事论事的,但是对于一些敏感的,关键的问题,个人感受是不可能就事论事的。这也是在人情网络中,想做一点事情,纯粹理性的方式很难,往往需要变通。
■网友的回复
谢邀!我看到的问题是这样的:论政而不诛心 就事论事和提出异议的人真的没有关系吗?修改论政而不诛心就有问题来的时候 我们要直面面对问题 去解决它 而不去过多考虑这个提出异议的人的想法 思虑 这样真的合适 恰当吗 人的性格思想多少会决定了他的想法吧 怎么会不去考虑他自己本身呢…说“对事不对人”,指的是当我们在处理各种冲突矛盾时的临场态度,因为这时候过多关注人的问题,可能会让我们陷入情绪之中,无法理性思考,错失良机,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在事后进行问题根源分析时,可以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但是要根据的是当事人的长期一贯表现,而不是本次当下的表现,因为这是从统计意义上对一个取样区间进行分析评估。这时候可以对这个人的特性进行分类,对其将来的言行举止进行预估判断。可即使如此,仅凭你单一的标准对当事人作出品质上的评价,也不是一个很客观的做法。因为你自身的因素在影响着你的判断,除非你认为自己是百分之百客观的(事实上基本不可能),否则你的判断也不一定是大家公认的判断,只能作为你个人的评估结果而已。更何况导致人做出一定的言行举止的因素有很多,同样一个性格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下对同一事件做出的反应可能千差万别,更不用说人会变化。当然,没人能做到百分百客观,所以我们依然会习惯性根据我们的见解对他人做出各种评估,只是尽量不要把这种评估为“唯一判断结果”来对待。
■网友的回复
不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
■网友的回复
其实只与听者、评论者的政治素养有关。———由于大部分人没有上过政治通识课,很少见到能做到题目这点的。另外一方面是历来对思想控制太重视,重视人心和舆论多过实质内容。以古论今,也许是王霸权术结合法儒家组成的超稳定结构下的传统病态心理。中国的好官,狄仁杰、海瑞判案都是重视【犯罪动机】,然后再诛心杀人。并不像福尔摩斯那样以【证据】为主。而以“严刑拷打和死者复生/附身威吓凶手逼迫凶手认罪和说出犯罪动机”的古老故事比比皆是。以今论古,则是传媒舆论严重影响平民的价值取向,卫道士们发现“控制人心和舆论”比什么都重要,反正史书由他们写,完全可以忽略了就事论事的实干能力的培养。————常见的网络评论,也有十分不匹配的现象,对待政治的态度:政治太轻,敢于公然参政议政的太少;政治太重,遇政见不同者如杀父之仇。当然我也不是在呼吁大家绝食撞坦克。———假如言论自由相当于“民主自由”,尊重相当于“人权”,就事论政的素养相当于“人民素质”,大家普及基本政治常识相当于“共同富裕”的话。那么,中国的低龄网民做到了“民主自由”。
■网友的回复
三维世界没有纯粹的黑色和白色,有的只是灰色。也没有纯粹的就事论事,否定事就等于否定做事的人。黑色和白色只存在二维平面上,就事论事只存在政治书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