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史简谈』古代战争爆发时,为何都要排兵布阵?如何灵活应用( 二 )


阵法的原理其实便是如此 , 即是在“同等兵力”的理论条件下 , 形成“十个打一个”或者“提升己方实际战斗力”的战争格局 。 从而实现减少己方伤亡 , 同时让敌人承担更多损失的战争目的 。

『见史简谈』古代战争爆发时,为何都要排兵布阵?如何灵活应用
本文插图

阵法的灵活应用
就拿方阵来说 , 原本方阵与方阵的战争 , 在短兵相接之际 , 最先对敌的定然会是处于最前排的士兵 , 这个没错吧?所以古代前排士兵一般都会是一些“盾牌兵”之类的防御力比较强的部队 , 攻击力较强的则位于中间部分 。

『见史简谈』古代战争爆发时,为何都要排兵布阵?如何灵活应用
本文插图

但是如果有一方使用了“孙膑十阵”中的“锥行之阵” , 那原本前排对前排的局势就变了 。 也就相当与是一把“尖刀”突破到了敌人的方阵内部 。
一方面是打散了敌军阵型 , 在气势上实现了压制 。
另外一方面则是己方防御力强悍的士兵依旧可以为后方的长矛兵提供掩护 , 而敌方则没有 。
除此以外 , 后方跟上的两个小方阵还可以侧面支援 , 牵制地方外围防御力较强的部队进入方阵内部支援 。
那么孰强孰弱?相信大家一看便知 。 所以这就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 如果突破?
从理论上来讲 , “以点破面”确实存在 , 但战争却是实打实的几千人几万人的战争 , 那么锥行之阵的最前排势必就是突破敌方方阵的重中之重 。
你让一个盾牌兵去突破一排盾牌兵 , 大家想想可行吗?这也就意味着想要顺利的突破进入敌军方阵 , 己方锥行之阵的前排兵力必须要在有防御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攻击力 。

『见史简谈』古代战争爆发时,为何都要排兵布阵?如何灵活应用
本文插图

因此 , 骑兵或者“兵车”也就需要上场了 , 用战马的铁蹄去冲破敌军盾牌兵的防线 。 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单骑突阵”的情形 。
当然 , 不是真的让一个骑兵突破 , 那跟送人头没啥区别 , 后面的盾牌兵以及长矛兵也得立刻跟上 。
那么再回到我们开头所说的那个假设 , 两边都是一万人 , 且都是“步兵方阵” , 那么也就意味着没有骑兵 , 也没有兵车 , “锥形之阵”摆不起来 。
所以表面上看的话 , 这个“两翼包抄”的包围之法确实可行 , 能对敌方造成前后夹击之势 。

『见史简谈』古代战争爆发时,为何都要排兵布阵?如何灵活应用
本文插图

但事实上 , “包围”战争格局的形成并不只是我们影视剧所看到的只要将敌人围住了就行的 , 正如《孙子兵法·谋攻》中所说的 , “用兵之法 , 十则围之 。 ”
也就是在己方兵力十倍于敌军之时 , 才能使用包围战术 , 因为己方存在人数优势 , 否则一万人你分成了四部分去包围 , 看着是包围了 , 但如果敌人集中兵力突围呢?
这明显就是给敌人形成了“四个打一个”的战争格局 。
因此 , 在这种同等兵力以及同样兵种配置情况下 , 该想的其实不是决战 , 而是尽可能的在更小的接触面积里面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 保存实力 。

『见史简谈』古代战争爆发时,为何都要排兵布阵?如何灵活应用
本文插图
【『见史简谈』古代战争爆发时,为何都要排兵布阵?如何灵活应用】

如果以“孙膑十阵”为例的话 , 此时最合适的其实是“数阵” , 也就是在方阵的基础上将战斗队形变得更为“密集” , 集中兵力去攻打 , 攻入敌人方阵内部 , 如果己方陷入颓势还可以顺势变成“圆阵” , 采取环形防御消耗对手 。
而且在己方采用圆阵以后 , 敌方无法攻破 , 自然会用包围战术来消耗或者对峙 , 那么己方自然也就可以趁势突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