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头摘“穷帽”——青海高原脱贫攻坚扫描」三江源头摘“穷帽”——青海高原脱贫攻坚扫描

新华社西宁4月25日电(采访人员骆晓飞、白玛央措)树染新绿 , 花香渐浓 , 青海高原春天来了 。脱贫攻坚战场传来捷报:位处三江源头的青海省 , 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
在平均海拔4058米、属于六盘山和四省藏区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的青海高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无疑是“硬仗中的硬仗” 。在沟沟峁峁、山川林草间 , 洒下了高原人民努力战贫、拼力奋斗的汗水 。
20万人“挪穷窝”
“山大沟深的沙沟山 , 不受的寒苦了 , 干部和群众呀齐上阵 , 平川里拔起了新村……”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的塑胶篮球场上 , 村民吕有贤来了一段自编自唱的“花儿” 。
一段土味“花儿” , 唱出了山村巨变!
班彦新村129户村民原来居住在海拔2800米的山上 , 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等“六难” , 挡住了群众的脱贫路 。脱贫攻坚精准识别时 , 这个村有74户是贫困户 , 贫困发生率高达57% 。
4年前 ,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 129户村民整体搬迁到山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新村 。新村水、电、路、天然气等一应俱全 , 村口还建起了生产土族盘绣的“扶贫车间” 。
“从山上搬下来后 , 儿子在旅游扶贫项目的帮扶下开起了农家乐 , 家里的女人们空闲时还可以到扶贫车间务工 , 这个变化不得了 。”吕有贤说 。
班彦村扶贫(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袁光平告诉采访人员 , 近几年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企业都把工作重心放在谋产业、拓展致富门路上 , 帮助班彦村初步形成了以特色种植养殖、民族特色手工艺和乡村旅游接待等为主的多元增收渠道 。
“村民精神面貌和内生动力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袁光平说 , 搬下来后大家积极发展生产、外出务工 , 比着脱贫 。
班彦新村的变迁 , 是青海高原易地扶贫搬迁助力脱贫奔小康的缩影 。青海已累计搬迁5.2万户农牧民 , 让20万人通过“挪穷窝”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沈家湾村村民拜占芳 , 是一名政府聘任的生态管护员 , 她每天的工作是去村子周边的林地巡查、捡拾垃圾 。这个岗位每年可以给她带来1.5万元以上的收入 。
“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 , 我家3年前就脱贫了 。”拜占芳说 。
像拜占芳一样的生态公益性管护岗 , 青海共设立了12万多个 , 其中 , 有近5万个岗位安排给了贫困户 。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 , 九成以上国土面积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 在探索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路上 ,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方案 。
“过去自家放自家的牛 , 辛苦忙碌不说 , 一年下来收入没多少 。”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牧民吉合多说 , 自从有了合作社 , 收入每年在增长 , 去年一家5口人分红7万多元 , 是入社以前的好几倍 。
拉格日村是一个纯牧业村 , 长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粗放 , 牲畜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草畜矛盾突出 , 草原退化严重 , 牧民增收困难 。近年来 , 这个村以草场和牲畜折价入股的方式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 推广良种繁育和科学高效养殖 , 实现从传统放牧“增畜不增收”向“减畜反增收”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的转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