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50年再回首:揭秘“东方红一号”里的中国故事( 二 )
文章图片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人员 陈克明:19次最后的六次都是成功的,连续六次没有失败 。
1970年4月24日夜里,“长征一号”火箭即将点火发射之时,陈克明是最后一批从发射塔架上撤离的人,他要对固体发动机进行最后的检查 。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人员 陈克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装第三极的电发雾管,那是最危险的,但那个年代我们就不怕 。说明我们在尖端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了 。
文章图片
小算盘立大功 卫星热控方案靠手算
多项突破的背后是极度艰苦的条件,老一辈航天人从零开始,走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之路 。
文章图片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这就是当时热控计算,对于不同的工况进行计算 。那时候的计算开始用算盘,后来才有计算尺 。
采访人员:这还有十的负三次方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十的八次方这还有....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卫星温控专家 侯增祺:计算方法设计方法没有,自己来推导公式,来建立方程,然后来解,全是拿手算出来,就现在不可想象的 。
文章图片
当年,不仅设备简陋,实验条件也非常艰苦 。
文章图片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主要技术负责人 戚发轫:比方说要做低温实验,没有低温实验室,在哪做?(在)海军的冷库里头,我们穿着大衣,夏天穿着塑料鞋去做实验,出来以后我们的塑料鞋都冻裂了,碎了,很困难 。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能完成这个任务 。
五十年前“东方红一号”的温控范围在5度到40度左右,而这个数字即便是放在今天,依旧能够满足大多数的卫星要求 。
文章图片
【【东方红一号】50年再回首:揭秘“东方红一号”里的中国故事】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东方红一号”主要技术负责人 戚发轫:我们自己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没有用任何一个外国的技术、外国的产品 。温度控制的技术也是先进的 。我们不仅能够发射信号,还能唱歌,这也是外国人没有做到的事情 。
推荐阅读
- 中科院院士包为民:今年7-8月间将实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
- 包为民中科院院士包为民:今年7-8月间将实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
- 火星探测不走寻常探火路 “天问一号”将一次实现“绕落巡”
- 2020年7到8月间将实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
- 火星中科院院士包为民:今年7-8月间将实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
- 发射能力“一箭双星”!长征十一号火箭第九次成功发射三大看点
- “一箭双星”!长征十一号火箭第九次成功发射三大看点
- 长征十一号火箭九战九捷 谱写“快响利箭”新篇章
- 九战九捷!长征十一号火箭下半年将在陆地和海上实施多次发射九战九捷!长征十一号火箭下半年将在陆地和海上实施多次发射
- 九战九捷!长征十一号火箭下半年将在陆地和海上实施多次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