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活』武汉归来记者说⑨|武汉采访二三事( 二 )


此时 , 微博上“蜘蛛猴面包”的六集vlog正在网上热传 , 他以一个武汉青年的视角、拍摄了封城后的景象、采访了武汉的市民、志愿者、快递小哥 , 甚至患者家属 , 原汁原味、及时、丰富向外界展示了武汉封城之初的样子 。
vlog这种第一人称视角的视频 , 看似有些业余 , 在传播上却简单有效 , 优势在于拍摄制作简单 , 节约时间成本 , 方便及时推送 , 而且第一人称增加了可信度 。
之前的新闻报道中 , vlog这种形式多是花絮 , 幕后 。 正式的报道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 。
2.想不到用人物肖像的表达
新闻人物的肖像一直是新闻摄影的一种表达形式 , 也是我较擅长拍摄的一种方式 。
但是这次 , 南都将其拍到了极致、也传播到了极致 。
2月13日 , 南都记者钟锐钧拍着的一组名为“疫?痕”的照片 , 那是十多张在湖北抗疫一线的广东医护人员摘下口罩的瞬间 。
相同的景别、相同的光线、相同的构图 , 让这组照片形式上高度统一;
长时间戴口罩在脸上留下的印痕和每个人坚定、乐观的眼神、神态 , 这样的反差 , 让这组照片在内容上感染力强烈 。
2月16日 , 广州塔、猎德大桥、海心沙等广州地标 , 连同东莞、佛山……这些地级市的地标建筑 , 轮播了这组照片 , 刷屏 。
肖像摄影在新闻中的运用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儿 ,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 美国《生活》杂志就把这种方式定为图片故事的八种语法之一 。 新闻人物的肖像还是荷赛、金镜头等国际、国内新闻摄影比赛评选的一个重要类别 。 但 , 及时、系列的拍摄 , 只有他做到了 , 后来者只是步人后尘 。
这件事给我两点体会:
①肖像表达的这根弦要绷紧 , 尤其是灾难性新闻 , 涉及的群体人数多 , 而且很多都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 , 更适合用这种形式上高度统一的表达方式 。
②采编前后方提前沟通策划 , 把传播效果做到极致 。
3.想不到雪天、晴天都能刷屏
2月15日 , 武汉下雪了 , 还不小 。 这是2020年武汉的第一场雪 。 我拍了一些防疫人员雪中工作的照片 。
没想到 , 第二天 , 一条“航拍雪中的武汉”被人民日报的微信订阅号推送后刷屏 。
第二天 , 放晴 , 一条晴空下武汉航拍 , 后期和雪景剪在了一起 , 再次刷屏 。
天气的变化 , 给事件带来的氛围感 , 显得格外重要 。
3月初 , 梨视频推送的抗疫纪录片《女儿?社区》中 , 第一镜就是雪中的武汉长江二桥 , 辅以情绪指向性较强的背景音乐 , 提升了开场的代入感 。
【『武汉生活』武汉归来记者说⑨|武汉采访二三事】武汉 , 作为抗疫的主战场 , 风雨阴晴都是新闻 , 天气对事件气氛的渲染作用甚大 , 真的是大意不得 。
目前为止 , 纵观整个疫情期间 , 专业人员拍摄的刷屏视频有这么几次:
1. “蜘蛛猴面包”的系列vlog(1月23日始);
2.湖北广电的《武汉莫慌 , 我们等你》(2月4日);
3.环球时报《深夜转运这一幕 , 让中央指导组震怒》(事件性报道)(2月9日);
之后Figure《在武汉》、时尚先生《重症区六层》、梨视频《决战武汉》、新华社《英雄之城》、人民日报新媒体推送的《生死金银潭》……纪录片渐渐多了 , 在新闻人物的选择、深入程度、叙事的复杂程度上 , 都做的非常好 , 但个人感觉 , 传播力度却没之前的几条广 , 一是武汉的视频渐渐多了 , 失去了新鲜感;第二 , 切入点和叙事方法变化不大 。
『武汉生活』武汉归来记者说⑨|武汉采访二三事
文章图片

倒是湖北广电《阳台上的武汉》 , 选择了阳台这个巧妙的角度 , 让人印象深刻 。 街道封了 , 社区封了 , 阳台成了家里人和外界能联系的唯一地方 , 武汉广电的记者把人从屋里喊到阳台 , 用阳台上的生活展示武汉人的日常 , 显得很用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