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增长」推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动力

互联网产品分为两个阶段 , 其本质在于向用户提供价值 , 从而降低用户成本 , 提升效率 。 当所提供的核心价值由开发者提供时 , 即工具型产品或媒体/内容型产品;当所提供的核心价值由其他人提供时 , 互联网产品进入到平台型产品 , 提供连接价值 , 连接对象越多 , 价值则越大 。 因此 , 互联网产品最重要的核心是产品架构 , 产品架构体现了如何为使用者提供价值 。
「运营增长」推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动力
文章图片
那搭建产品架构的逻辑是怎样的?为什么互联网江湖中 , 有“唯快不破”的理念?这都要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说起 。
本文 , 我们就去聊一下互联网商业模式 。
微信案例
本来不想写这个案例 , 但经不住我们魔性小编的严厉要求 , 只能拿个案例 , 简单分析一下 , 作为先导 。
需要说明的是 , 我并没有见过案例中所分析产品的产品架构 , 所有对产品架构的分析都建立在产品前端的展现之上 。
「运营增长」推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的动力
文章图片
这个案例依旧是对微信的分析 。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大概说了一下微信作为平台 , 在连接各方的情况 , 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在产品架构和产品规则上不作出突破性的迭代 , 是没有什么产品能够在社交方向顶替掉微信的 。
这次要说的是商业模式 , 所以我们尽量来用自己的经验 , 对微信的商业模式和产品架构进行分析 。
我们通过分析微信的过往大的版本 , 就能看出端倪 。 为了更清晰明了 , 我们在这里尝试用微信的IOS各版本来分析(说实话 , 安卓版本的变种实在太多 , 让人眼花缭乱) 。 看看微信如何通过产品架构来推动商业模式和业务逻辑的实现 。 因此 , 在分析中 , 主要选择了和产品架构相关的功能迭代作为分析 , 对于更下级的功能不再展开 。
1.0版本:只有四个功能“设置头像和微信名、发送信息、发送图片、导入通讯录” , 可以看出 , 这个版本主要目的是建立联系 , 在用户之间产生连接 , 产品架构中只包括关系链管理(管理自我 , 导入通讯录)和交流管理(发送图文) , 这个版本的微信只是一个沟通工具 。 随后 , 各种小版本的迭代依旧是在架构中的这两个基本模块上进行功能添加 , 包括“关系链管理”上的“QQ通讯录、手机通讯录导入”、“通讯录搜索”、“黑名单、备注好友”等 , “交流管理”上的“多人通话、会话搜索”等 。
2.0版本:产品架构没有调整 , 依旧是在“关系链管理”和“交流管理”上做出迭代 。 但是为什么是一个新的大版本?这个版本最大的变化是从熟人连接拓展到陌生人的连接 , “查看附近的人”是最大的变化 。 但这个变化的目的依旧是在打牢“关系链管理”的基础 。 同步进行的还有在“交流管理”中加入了视频的交流 。 其他新上线的功能均是二级功能 , 目的在于加强用户体验 , 更好提升用户效率 , 降低用户成本 。 在这里不再赘述 。
3.0版本:在这个版本中 , 产品架构有了改变 , 在原有的“关系链管理”和“交流管理”基础上 , 添加了“内容管理”模块 , 开始连接内容及内容创作者 。 “内容管理”模块包括“打通腾讯新闻和腾讯微博” , 最重要的是“服务号”和“二维码”的上线 。 从这个版本开始 , 微信开始不仅在做用户的关系链 , 而是以用户关系链为基础 , 扩展至内容和线下与人的连接 。 微信逐步从工具向平台转变 , 商业模式开始出现 。
4.0版本:很多人说 , 微信从这个版本开始 , 变成社交平台 , 这个版本最大的变化是“朋友圈”的上线 。 但在我看来 , 朋友圈也仅仅是关系链管理上的外延 , 依旧是以关系链管理为核心 。 反而“开放接口 , 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好友分享音乐、新闻等内容”以及4.5版本推出的公众号 , 才是重点 。 这个开放 , 使微信的架构开始向内容创作方延伸 , 更加具备业务模式建立的可能 , 从而真正开始了在连接用户之间之外 , 连接进了其他群体 。 产品架构的底层变成了“关系链管理”+“交流管理”+“内容管理” , 开始连接更多群体 。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 微信确实从这个版本开启了平台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