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小祭酒@“浴火未重生”:浅谈夷陵战败对蜀汉政治的三重影响( 三 )
若跨有荆、益 , 保其岩阻 ,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天下有变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 ”(《三国志·诸葛亮传》)
文章图片
“隆中对略”给刘备定下的平天下策一共分三步 , 首先就是占据荆州和益州 , 取得立足之地;其次就是内修政理 , 外图邦交 , 伺机而动;最后就是等“天下有变”时从荆州与益州出兵 , 以钳形姿态从东西两路夹击中原 。 《隆中对》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对群雄割据局面的突破点以及具体行动方案的分析无疑是合理的 , 故而蜀汉多年皆以《隆中对》为政治、军事行动的指导方略 。 刘备占益州、图荆州就是为了搭建两路夹击中原的钳臂 。 但《隆中对》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点 , 荆州固然对蜀汉十分重要 , 但是对孙吴的战略意义也是不遑多让 , 两方之于荆州必会发生冲突 。 《隆中对》中一方面强调蜀汉要占据荆州 , 另一方面又说“外结好孙权” , 这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 也就有了刘备时期蜀汉和东吴之间的相爱相杀 。
文章图片
夷陵战败的一场大火将荆州彻底从蜀汉的版图上烧尽 , 为保住多年谋划的东西“钳形”攻势 , 蜀汉对《隆中对》政略进行了调整 。 在荆州归于孙吴的情况下 , 蜀汉将东路进发的主动权交给了孙吴 。 夷陵战败后邓芝出使吴国时便与孙权达成了共识 , 邓芝对孙权说:“夫天无二日 , 土无二王 , 如并魏之后 , 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 , 将提抨鼓 , 则战争方始耳 。 ”(卢弼《三国志集解·蜀书·邓芝传》)
邓芝的话显然在告诉孙权 , 天下一统是必然要发生的事 , 但最后实现一统的只能是蜀汉和孙吴两方之一 , 而他们两方的争夺要等共同击败曹魏以后 。 邓芝出使的成功与吴蜀后期多年的修好表明东吴已然有了出兵伐魏的口头承诺 。 至公元229年 , 孙权称帝 , 蜀汉前去祝贺时 , 蜀使陈震又与东吴签订了具体的盟约:“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 , 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 。 若有害汉,则吴伐之 。 若有害吴,则汉伐之 。 各守分土,无相侵犯 。 ”(《三国志·吴主传》)
从口头共识到城下之盟 , 蜀汉对《隆中对》政略的修改已然明显 。 《隆中对》中原有与孙吴交好的政策没有变 , 东西两路钳形夹击中原的政策也没有变 , 但占领荆州的政策却因夷陵战败不得不放弃 , 荆州归于孙吴 , 从荆州东路出击的钳臂只能由孙吴来组建 。 蜀汉以外交调整将东路主导权交予孙吴 , 原有荆州和益州共同经营的政略也被迫调整 , 在整个后三国时代 , 蜀汉政权一直在经营益州 , 致力北伐 , 全力搭建西路进击中原的另一条钳臂 。
文章图片
持续影响:战略固化 , 五次北伐皆以陇右地区为目标
荆州和益州是蜀汉必争的东西两处战略重地 , 但刘备此前显然过渡重视对荆州的争夺而忽视了对另一条西路“钳臂”的建造 。 自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 , 刘备便陷入了与孙吴之间的荆州之争 。 直至公元211年底才开始进军益州 , 在214年夺得益州后又没有立即北上夺取汉中和关陇地区 , 去经营《隆中对》中从益州出秦川的西路战线 , 反而又于215年的夏天发兵荆州 。 乘着孙刘在荆州周旋的空档 , 曹操于215年平定了马超、韩遂 , 彻底稳固了在关中的势力 。 而蜀汉长期周旋于荆州的结果确是夷陵的一场大火 , 多年的国力积累被一下烧的干净 。 “昔先帝不取汉中 , 走与吴人争南三郡 。 卒以三郡与吴人 , 徒劳役吏士 , 无益而还 。 既亡汉中 , 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 , 几丧一州 。 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复败(指刘封、孟达叛蜀),徒失一方……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 ”(《三国志·廖立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