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天7万余海里,中国南极科考首次“双龙探极”凯旋!

随着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和“雪龙2”号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 , 昨天 , 中国南极科考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 。
“雪龙”号和“雪龙2”号自去年10月先后出发驶向南极 , 经历了198天 , 两船共7万多海里航程 , 完成了62项既定任务 。
受国际疫情影响 , 我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等考察站从1月下旬开始实施封闭管理 , 加强疫情防控 , 切实保障队员安全 。 此外 , 自然资源部介绍 , 目前已回国的考察队员和长城站、中山站越冬队员身体健康、状态良好 。 那么 , 这些日子他们是如何和“雪龙”家族一起度过的?
应对各种严酷挑战
极大检验破冰能力和机动性
【198天7万余海里,中国南极科考首次“双龙探极”凯旋!】这次南极考察是“雪龙2”号入列参加中国南极考察的第1个航次 。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夏立民表示 , 这次是对“雪龙2”号破冰能力的一次检验 。
夏立民: “‘雪龙2’号到达中山站外的陆缘冰之后立即开始破冰 , ‘雪龙’号跟在‘雪龙2’号后面 。 经过实际验证和专家团队对海冰物理性能的分析、验证、换算 , 最后认为‘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能够在1.5米冰厚的情况下 , 破冰航速达到2.6节(在全功率破冰、冰厚1.57米、冰强500KPa的条件下航速可达到2.6节) , 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 ‘雪龙2’号一直破冰到离中山站10公里的地方 , 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 , 因为上次我们的卸货距离是44公里 。 ”
198天7万余海里,中国南极科考首次“双龙探极”凯旋!
文章图片

卸货点的推进大大缩短了直升机吊运物资的距离 , 降低了海冰卸货的风险 。 在考察中 , “雪龙2”号要应对各种大风浪、能见度不良、冰区航行等严酷挑战 。 考察期间它成功6次穿越魔鬼西风带 , 在气象条件恶化、躲避气旋的过程中 , 开展走航观测 。
“雪龙2”号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 , 除了其破冰能力 , 让领队夏立民印象深刻的还有“雪龙2”号的机动性 。
夏立民 : “原来坐‘雪龙’号的时候 , 如果它破冰破不动要往回走 , ‘雪龙’号在比较坚硬的冰区调头要12个小时 , 但是‘雪龙2’号只需要十分钟 。 它有艉向破冰能力 , 类似于汽车漂移一样 , 在冰区一拧 , 就能拧过来 , 转身就可顺着原来的航道出去 , 这种性能也为我们的考察争取了许多时间 。 ”
198天7万余海里,中国南极科考首次“双龙探极”凯旋!
文章图片

行程共7万余海里
完成62项既定任务
在科学考察方面 , 考察队也取得新突破 , 包括在南极地区首次实现激光雷达协同观测、对艾默里冰架区域首次自主航空调查、在长城站所在菲尔德斯半岛进行多要素航空遥感观测、在泰山站开展空间环境和天文自动观测等多项成果 。
198天7万余海里,中国南极科考首次“双龙探极”凯旋!
文章图片

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8日 , 依托“雪龙2” 号首次实施宇航员海综合调查 。 首次获取南大洋11个站位的中层鱼标本286尾 , 采集了18.36米长的沉积物一支 , 这是中国南极科考史上获取的“最长柱状沉积物” , 据介绍 , 其对揭示南大洋与气候变化、南极海冰与生态系统、南极底层水形成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夏立民: “‘雪龙2’号到宇航员海进行大洋调查作业 , 这个过程中就发挥出其专业南极考察调查船的性能 。 原来‘雪龙’号在冰区作业时 , 如果边上有海冰 , 采水器放不下去、拎不上来 , 会被海冰刮住 , 容易出现设备丢失的情况 。 而‘雪龙2’号在中间有一个月池 , 从船中部通向海里 , 船周围的浮冰就不影响在冰区的作业 。 这只是‘雪龙2’号众多性能中的一项 , 它是一个大的科考平台 , 在这个平台上把设备性能都发挥出来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