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程玉杨去世,好友发文追忆

2020年4月20日 , 摄影家程玉杨在京逝世 , 享年61岁 。 程玉杨 , 1958 年出生于四川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 。 先后在《北京日报》从事摄影采访人员 , 《北京晨报》任摄影部主任 。 曾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摄影采访人员金眼奖”“中国新闻年度复赛银牌奖” 。 而今 , 他离开了我们 , 其好友写文章回忆这个摄影界的“拼命三郎” 。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程玉杨去世,好友发文追忆
文章图片

程玉杨一个爱摄影如命的人走了 , 4月20日 , 刚吃过晚饭 , 手机微信铃声突然响了 , 一看是北京朋友程玉杨的手机来电 , 平时无事 , 多是节假日在电话里摆几句相互问侯 。 偏偏这个时候必定有什么事 。 按接收键 , 手机里传来是女性说话的声音 , 心理历史就有一种不详的感觉 , 语音是程玉杨的爱人王凯琪打过来的 , 小王在电话里哽咽着声音说 , “邓大哥 , 程玉杨今天走了” , 顿时我无语了 , 说“什么时侯怎么走的?”我怎么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 好端端的一个人 , 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去年十月我去北京 , 在程玉杨家里住了几天 , 身体棒棒的 , 在我的朋友中像程玉杨这样的身体真还找不出两个 。 小王说“程玉杨这段时间有点不舒服 , 在住院 , 本来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 想到程玉杨很少生病 , 不如顺便检查一下上次做过手术的咽喉疾病的恢复情况”没想到在病床上一个小小的随意检查 , 竞成千古遗恨 。 一个健康活泼 , 体壮如牛 , 热爱生活 , 热爱摄影 , 喜欢二胡 , 会画画 , 会唱歌 , 多才多艺的好人 , 在他人生的62个年头便嘎然而止了 。
我和程玉杨生活在同一个县城 , 我的姑妈与他老家都住在城隍庙下面的一个院子里 , 程玉杨比我小几岁 , 大家都叫他陈胖娃 , 我们交上朋友是80年代初期 , 我在富顺报社工作 , 程玉杨回家探亲 , 拍了照片找暗房冲洗 , 于是来报社找我 , 如今站在我面前的程玉杨比小时人更瘦 , 但更精神 , 更帅气 , 是标准的当过兵的人 。 共同的志趣我们的年龄差距一下就拉近了 , 他听高晓林说我在报社工作 , 回家拍了几卷胶卷 , 想在这里冲一下 。
我找出显影缸、暗房袋、量杯、显影液、定影液给他 , 他很熟炼地操作起来 , 从此以后我们就有了更多的往来 , 他富顺家里有什么大事小事 , 他不在家 , 就委托我代劳了 , 他们全家也不把我当外人 , 因为程玉杨母亲与我的一个姨婆也是好姐妹 , 所以这个关系一直维系到现在 。 在与程玉杨的逐渐交往中 , 由于我们都热爱摄影 , 从热爱摄影人的眼里才感受到程玉杨一个真正的摄影家的人格魅力 , 程玉杨家庭条件不好 , 家里根本不可能给他提供学习美术音乐方面的费用 , 他住家下面的三道拐.市中花园就有好多喜欢画画的人 , 如钱来中 , 阮佑远 , 邓元新 , 官仁康 , 官仁谦 , 林世贵等十多人 , 程玉杨也跟着他们学 , 后来文化馆办美术培训 , 他也报名参加 , 老馆长胡勋祖至今都记得程玉杨学习认真不畏吃苦的态度 。 这也为他后来从事摄影铺垫了美育的基础 。
我最看重程玉杨的勤奋和执着 , 在进入北京日报前 , 他仅是北京各媒体的通讯员 , 在北京这个媒体最为集中的地方 , 要想站稳脚根 , 没有高出常人的本事还真不行 。 程玉杨靠一两自行车穿梭于京城的大街小巷 , 拍摄新闻照片 , 拍好后 , 又拿回单位冲洗放大 , 送到相关媒体 , 有的重要新闻 , 程玉杨即时拍摄冲洗放大送到报社 , 往往赶在本报采访人员前 , 程玉杨以速度快图片优获得了编辑的好评 。
人民日报原摄影部主任蒋铎曾写文介绍这位优秀的摄影通讯员 , 文中说程玉杨每天骑自行车跑新闻“一年骑坏二辆自行车” 。 北京举办亚运会招募摄影通讯员 , 首先想到了程玉杨 , 经单位同意 , 程玉杨成为北京日报亚运会参加摄影报道的一名采访人员 , 亚运会期间他以报道亚运会用照片最多 , 获奖最多引起报社领导和同事的重视 , 最终顺利调入北京日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