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奋战已近百天 “一月白头”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二 )


“临床医生”邱海波
在武汉 , 邱海波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 , 但他更看重的是自己“临床医生”这个身份 。
“医生 , 就该是临床医生 , 临近、靠近、扎根在病人床边 。 ”邱海波说 。 常规肺炎病人低氧状态下有明显的症状 , 例如嘴唇甚至全身发紫、呼吸频率快、胸闷 。 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因心肌受损 , 低氧状态下嘴唇没那么紫、心率不快、呼吸频率也不快 , 被称为“沉默性低氧血症” 。 也因此 , 很多病人从轻症转重症几乎没有征兆 , 更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监控血氧饱和度 , 及时做氧疗、插管等 。
“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 , 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 。 重症病人的生命都是在病床边上盯出来、抢回来的 。 ”这是邱海波从医30多年来的一个心得 。 他还记得自己治疗的第一个重症患者 , 那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脑梗患者 , 入院后7天心脏骤停 , 皮肤皱褶捏起来能“站”住 。 邱海波守在病人床边 , 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率 , 根据病人情况随时调整治理方案 , 几天后病人好转 。 这让他体会到 , 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要清楚病人的动态 , 才能当好“生命的守门员” 。
90多天来 , 他每天辗转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医院 , 一直战斗在“红区” 。 初期有些医护人员对床边抢救等高感染风险的操作心存顾虑 , 邱海波就自己上 , 用行动给大家鼓劲 , “不要怕 , 插管确实有风险 , 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护 , 是不会被感染的 。 ”巡诊中 , 邱海波发现俯卧位通气几乎对所有重症病人有很好的效果 , 虽然穿着厚重防护服 , 他也常常坚持自己动手 , 下午查房时把病人翻过来 , 第二天早上查房时再把病人仰过来 。 在他的推动下 , 这一治疗方法被写入诊疗方案 。
“新冠病毒具有非常诡异、隐匿的特点 , 对重症救治来说 , 这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 在最具挑战的现场 , 给病人最多的生命机会 , 这就是ICU医生的使命 。 ”邱海波说 。
除了不断完善诊疗方案 , 邱海波还与“国家队”的专家们一起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 例如 , 他们建议在3家定点医院基础上增设综合医院收治重症患者 , 武汉市很快确定了十余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 , 床位达到9000多张 。
严师邱海波
1988年邱海波毕业进入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工作 。 1991年他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 3年后被保送攻读博士学位 , 并于1997年顺利毕业成为国内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 。 面对留在协和还是回到南京 , 他选择挑战“一片空白”——参与完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 。 近5年 , 这个科室为全国培养重症医学骨干医生、护士500余名 。
作为老师 , 邱海波是出了名的严格 , 对工作错误“零容忍” 。 他指导研究生修改学术论文 , 经常是提纲改了七八遍 , 综述改了十多遍 , 正文重写了五遍 。 学生回答“患者休克时症状” , 邱海波接连追问脸色苍白是什么样?意识模糊到何种程度?肢端青紫什么样子?……让学生明白所有知识掌握必须结合临床经验 。
因为他负责、细致、严格 , 每当轮到邱海波巡查 , 医护人员都感到“压力很大” 。 “他不是听汇报就可以过关的医生 。 每个用药他都非常关注 , 治疗方案也一一看过 , 病人如有病情变化 , 医护人员需得说明情况等 , 哪怕是一根导管的细节都不放过 。 ”潘纯说 。
严师邱海波 , 带出了一支战斗力爆棚的“鸡血团队” 。
困难面前身先士卒 。 2月1日中午 ,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3楼重症病区一名患者出现严重呼吸窘迫 , 必须立刻进行气管插管 。 来不及请麻醉科医生 , 在没有充分防护准备的情况下 , 潘纯将正压防护头罩往头上一套 , 为病人插管 。 “我们是医生 , 职责所在 。 ”潘纯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