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畔护鸟人,打断肋骨也不悔

鄱阳湖存在着两个时间,一个是北京时间,一个是候鸟时间 。北京时间,是湖区民众工作、生活的时间;而候鸟时间,是生命流转的时间 。
作为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 。每年秋末冬初,数十万只候鸟从西伯利亚、蒙古以及中国东北、西北等地来此越冬 。这趟千里迢迢的旅途,只为一个目的——生存 。
为守护候鸟,有一群人十年乃至数十年地坚守,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
美丽的鄱阳湖,见证了人鸟相处最动人的模样 。
鄱湖风雨与朱袍“天网”
1363年,当时一场规模浩大的水战打响 。
鄱阳湖上,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军交锋,湖面上的舰船,望之如山 。
史料记载,这场生死大决战,双方共投入约80万兵力厮杀三十余天 。陈友谅的人数虽然三倍多于朱元璋,却被后者打败 。经此一役,朱元璋再无敌手 。
时光轮转,转瞬六百余年过去,曾经的战场记忆已被时光冲淡,有的成为渔民口中久远的传说 。
李跃坐在执法快艇的船尾,他微微眯起双眼望着远处的湖面,向众人介绍鄱阳湖上的轶事 。
“我们现在所处的朱袍山一带,是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 。”51岁的李跃是江西省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都昌县拥有鄱阳湖水域面积1390平方公里,占整个鄱阳湖的三分之一,是越冬候鸟的重要驿站 。
朱袍山,是鄱阳湖上的一座小岛,因朱元璋在此晒战袍而得名 。这里不但是候鸟栖息的上佳地方,就连稀有的“微笑天使”——江豚,也常常在这里群集出没 。
然而,鄱阳湖生态和鸟类保护并不像理想中那般岁月静好,这里有风雨、有较量 。
朱袍山、三山等候鸟分布的核心区域,在2014年以前,一度成为不法分子追逐利益的猎场 。
据当地的渔民介绍,多年前,小天鹅最贵的时候,一只就可以卖到6000到8000元,抵得上一个渔民大半年的捕鱼收入 。
布天网、撒毒饵、强光照,曾是盗猎者猎捕候鸟常用的招数 。天网是一种捕鸟工具,制作时只需每隔30米到50米插一根竹竿,再在竹竿上布上三四米高的由白色尼龙丝织成的网 。成片的天网能绵延四五公里,成为众多候鸟的葬身之所 。
盗猎者通常会将天网布在人迹罕至、多县交界处,在白茫茫天水一线的湖区很不容易发现,候鸟一旦撞上难以逃脱 。
“越挣扎绑得越紧,有的候鸟脖子上的丝线能反复缠绕数十道 。”李跃介绍,层层的天网令候鸟的归巢之路变得凶险,不少候鸟在夜晚或是浓雾天飞行时因撞上天网而丧生 。
近年来,江西持续加大对湖区候鸟的保护力度,肆意盗猎候鸟的行为已得到遏制 。
是守护神,也是一颗钉
在鄱阳湖北岸,气势恢宏的老爷庙静静矗立,见证着都昌的历史变迁 。改革开放后,老爷庙被当地政府重新修葺,如今已成为一处著名景点 。
古老的庙宇,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而鄱阳湖的候鸟自有它们的“守护神” 。
因为对候鸟全身心付出和守护,李跃获得过“中国生态英雄”和“斯巴鲁生态保护奖”两个大奖 。
当年,都昌县候鸟保护区管理局刚成立时,一切工作从零开始 。只要接到盗猎的线索,李跃就带着同事去蹲守,有时顶着风雪,一蹲就是三天三夜 。
为保护候鸟,他敢于豁出性命 。听说盗猎者的货车上装运候鸟,为了拦下货车,他用自己的躯体挡住盗猎者的去路 。
有一年巡湖时,他遭遇十余名不法分子围攻,肋骨被打断三根 。躺在医院里,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护鸟?”
李跃记得2008年刚当局长时,湖区破坏湿地、盗猎候鸟的事件频发,不少渔民对候鸟保护竟是茫然无知,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
2016年的冬天,一只东方白鹳躺在湖区沼泽深处,一动不动 。他和同事手拉着手,在齐腰深的淤泥里向前挪动了近两小时才来到白鹳身边,发现它被严重冻伤 。
李跃把白鹳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给它暖身子 。因为长时间受冻,他患上肺炎,不得不住院治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