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南京风筝之讲究:从曹雪芹的笔下到飞入大中小学课堂( 二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我做了风筝在明故宫卖 。 那时每到春天 , 明故宫天上的风筝飞得像苍蝇一样多!”回忆往事 , 她发出朗朗笑声 , 自己和家人做不过来 , 就进行小规模化生产 , 一年算下来 , 在天上飞的风筝至少有几万只出自她家!
高楼大厦崛起 , 高压线越来越多 , 眼见市区放风筝受限 , 人们就开车带着风筝到郊外放 。 “不管以前还是现在 , 老百姓还是很爱放风筝的 。 ”戴玉兰说 , 放风筝对身体多部位都有好处 。
它是一种全身运动 , 放的时候上下肢、腰腹同时锻炼 , 放风筝的场所大多空气新鲜 , 又对呼吸有利 。 不过她说 , 放风筝最大的好处还是在头颈和眼睛两部位 。 “风筝往上飞 , 越飞越高 , 人要一直抬头 , 眼睛也越看越远 , 在当下 , 这简直就是对手机‘低头族’量身打造的运动啊 。 ”
她说 , 老南京人放风筝也讲究 。 “最大的怪癖就是不喜欢在清明节后放 。 ”清明前 , 市区但凡能飞的地儿 , 大大小小的风筝挤满天 , 清明一过 , 天上成片的风筝竟像有了隐身术 , 全都不见了!“那时天气也不错 , 风也舒服 , 为什么突然不放了呢?”原来 , 南京人嫌清明后风乱 , 不稳 。
她介绍 , 南方风筝自古做法细腻 , 一二级的微风就能起扬 , 本不用大风 , 清明后节气变化 , 风向易变 , 一会东一会西 , 风筝上天后难免咕噜噜打转 , 有时风还会突然停下 , 弄得放的人好不烦躁 。 因此 , 这才有了风筝“清明前放后不放”的说法 。
微型纸风筝“飞”入课堂 , 全用传统办法扎制
2014年 , 南京风筝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曹真荣、戴玉兰一家不仅靠风筝和彩扎谋生 , 也担起了传承南京风筝的任务 。
“如今市场上虽然多是碳素杆做的布风筝 , 但纸风筝在放飞上的优势仍在 。 ”戴玉兰说 , 纸风筝轻盈 , 一点微风就能上天 , 尤其是传统的沙燕风筝 , 颜色鲜艳、制作简单 , 特别好飞 , 有很多老南京人闲来无事 , 还自己在家给儿孙辈做沙燕风筝呢 。
为了让风筝更适合当代人需求 , 曹真荣和戴玉兰还发明了微型风筝 。 它们一般巴掌大小 , 稍长稍短些的也有 , 客人购买后可以在家中飞 。 如今 , 这项发明被他们用到了风筝在大中小学的传承传播上 。
戴玉兰夫妇和女儿曹红、三个孙辈经常去南京大中小学上课 , “做风筝没有年龄限制 。 不仅大学生喜欢 , 幼儿园小孩子也能做” 。 铁心桥和考棚两所小学还专门设了每周固定一节的风筝课 , 很受学生们欢迎 。
戴玉兰夫妇当年发明的微型风筝 , 也被带进了学生们的课堂 。 最让孩子们感到新奇的是 , 做这些风筝的每个环节竟都是传承人们纯手工完成的 。
“首先要照相制版 , 自己印刷风筝图案 。 ”戴玉兰指着房内一张铺着无纺布的桌子说 , “这就是专门印刷用的” 。 照相也是自己照、自己洗 , “在屋里围个暗房 , 用老式方法给照片曝光” 。
确定好风筝图案和尺寸后 , 就要用竹篾子扎形状了 。 凹竹篾子造型非常费劲 。 当年戴玉兰一家做微型风筝时 , 竹篾子还先要用火烤 , 火不能大 , 一旦烤煳 , 便得整个从头再来 。 正常尺寸的沙燕风筝 , 虽然只在燕头俗称的“门子”部位要烤 , 可是不要烤的两根“尾巴” , 做来也要讲究 。
“竹子上层青色 , 里层是黄色 , 分别叫篾青和篾黄 。 ”戴玉兰说 , 篾青必须朝上 , “因为它有韧性 , 掰起造型来不会断 。 ”
对于南京风筝 , 嫩竹子是扎不起来的 , 只有三年以上的老竹子才好用 。 这中间的奥妙 , 就是竹子搁了三年 , 水分差不多干透 , 做出的风筝只要不是人为损坏 , 放几年都不会变形 , 还能飞 。 “可如果用嫩竹子做 , 水分一跑 , 就变形啰 。 这也是南京风筝轧制细腻的地方 。 ”戴玉兰边说 , 边轻轻把玩着手中的风筝 。
推荐阅读
- 金陵晚报官方微信|南京的一段视频火了
- 贾冀豫~放风筝能治疗颈椎病吗?
- 新文荟网|新时代文明实践|南京江宁作厂社区:危难时刻显真情志愿服务
- 南京一刚出生男婴遭母亲活埋 检方建议量刑5到7年
- 南京一刚出生男婴遭母亲活埋,检方建议这样判刑
- 后备箱|南京:首届东山后备箱商品集市开幕
- 贾冀豫~美丽的一小会
- 奇!南京一刚出生男婴遭母亲活埋
- 这次是婴儿被活埋,希望中央能关注下
- 光明网|南京一女子活埋刚出生儿子,检方建议判处5至7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