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南京风筝之讲究:从曹雪芹的笔下到飞入大中小学课堂



#风筝#南京风筝之讲究:从曹雪芹的笔下到飞入大中小学课堂
本文插图

戴玉兰现场演示风筝制作 。
从曹雪芹的笔下到飞入大中小学课堂
传承人详述南京风筝之讲究
在秦淮河畔的大油坊巷 , 一排平房上的“彩扎”二字十分显眼 。 平房里住着的 , 正是两位懂彩扎的老人:秦淮灯彩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曹真荣和他的老伴、70多岁的南京风筝市级传承人戴玉兰 。
春回大地 , 又到风筝满天时 。 曾经一年做几万只风筝的戴玉兰向采访人员详解了南京风筝考究的做法和民间放风筝习俗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南京人的风筝扎制技艺其实来自一位著名的大文豪——曾居住金陵的曹雪芹 。
曹雪芹仁心书写 , 风筝制作技艺流传开来
戴玉兰做风筝的手艺来自老伴曹真荣 , 曹真荣的技艺则来自祖上 。 至于祖上到底哪位第一个做已不得考证 , 但戴玉兰说 , 民间第一个系统地将做风筝的技艺成书流传的 , 却是《红楼梦》的作者 , 一位同样也姓曹的大家——曹雪芹 。
“南方的风筝叫鹞 , 北方称为鸢 , 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写得非常好 , 详细记录了风筝的做法、样式、放风筝技巧 , 但据说现在流到国外去了 。 ”戴玉兰有点遗憾地说 。
众所周知 , 曹雪芹早年曾在江宁织造府度过一段富贵生活 , 被抄家后移居北京 。 他是杂家 , 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领域都有研究 。 做风筝的技艺来自幼年时家中一位仆人 。 家道衰落后 , 曹雪芹以绘画为生 , 空闲也做风筝以当休闲 。
一次临近年关 , 有友人前来探望 , 讲述生活之困窘 , 曹雪芹听后十分难过 。 尽管自家也不富裕 , 他却想帮这位友人 。
在其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中 , 记录了这个故事 。 “故人于景廉迂道来访 。 立谈之间 , 泫然涕下 。 自称‘家中不举爨者三日矣 。 值此严冬 , 告贷无门 。 小儿女辈 , 牵衣绕膝 , 啼饥号寒 , 直令人求死不得者矣!’”
二人交谈间说到京城有某公子正购风筝 , 出手大方 , 一掷数十金 。 曹雪芹突然想到自己会做 , 便扎了几只风筝送给友人拿去卖 。 孰料几天后 , “老于冒雪而来 , 鸭酒鲜蔬 , 满载驴背 , 喜极而告曰 , 不想三五风筝 , 竟获重酬……”原来 , 于景廉把曹雪芹给他的风筝卖了好多钱 , 特来酬谢 。
这件事给了曹雪芹启发 。 他的风筝除了扎得巧、糊得精之外 , 绘色“宜力求鲜明夺目” , 造型上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 , 还有各式人物 , 绘法奇绝 , 并且飞得高 , 人称“曹氏风筝” , 在乾隆年间甚至被誉为京城“四大风筝流派”之一 。
为什么不把这些技艺记录成书呢?在“将扎风筝的手艺传开 , 使鳏寡孤独、老幼病残 , 皆可自食其力”的仁心之下 , 他历数年心血撰写而成《南鹞北鸢考工志》 。
书中记录极为用心 。 当时执掌皇家画苑的名士董邦达 , 读书稿后大赞 , 欣然写序 。 书中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 , 阐述风筝起放原理 。 为了让没什么文化的穷人易学 , 他还绘制了彩色图谱 , 并配有歌诀 。
拿其中的《肥燕扎糊诀》来说 , 可操作性很强 , “肥燕四四法分明 , 一头两腹尾根停 。 七段等分论条架 , 两膀对扎半圆形 。 中间应照拍子计 , 尾竹上端中线缝 。 下端条短如何定?横放架子首尾平……”朗朗上口的扎制原理 , 到现在依然是戴玉兰等很多风筝扎制人的制作依据来源 。
老南京人放风筝有讲究 , 清明前放后不放
风筝和灯彩、纸扇、纸伞等都属彩扎类 , 如今再看曹雪芹当年写这门彩扎手艺的初衷 , 戴玉兰深有感触 , 因为 , 她便是靠风筝谋生的受惠者之一 。
上世纪80年代下岗后 , 因为这门手艺 , 她不仅没有丢工作的失落 , 反而在做风筝上找到了职业自豪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