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厂:北京八里庄一带曾有个“纺织城”,当时的员工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前 , 老北京除了石景山有个“炼铁厂”、发电厂和门头沟有几个煤窑外 , 几乎没有现代工业 。 新中国成立后 , 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 北京现代工业正式起步 , 而且成果显著 , 先后建了许多“工业城” 。 比如 , 在今天的朝阳区八王坟一带建了以第一机床厂为核心的“机械城”;在酒仙桥建了以电子管厂(798)为核心的“电子城”;在化工路附近建了以化工厂、焦化厂等为主体的“化工城”;在八里庄、十里堡一带建了“纺织城”……后来又在朝阳区建了“汽车城” 。
作者:张双林
纺织厂:北京八里庄一带曾有个“纺织城”,当时的员工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文章图片

京棉二厂的部分厂房改建为莱锦创意产业园 供图 TAKEFOTO这些“城”与石景山的“钢铁城”交相辉映 , 组成了北京完整的工业体系 , 也使北京从传统的消费城市走上了工业繁荣的现代化城市 。 如今 , 这些“工业城”因诸多原因成为了“工业遗存” 。 它们曾经辉煌的历史则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 。
在北京人心目中 , 通常所说的“纺织城” , 仅指东郊慈云寺八里庄和十里堡一线 , 在这座“纺织城”里 , 有京棉一、二、三厂 , 以及北京印染厂、北京纺织研究所、北京第一纺织机械厂等单位 。 离此不远的小庄北京针织总厂及光华纺织厂等不在“纺织城”范围内 。
“纺织城”的核心是京棉一、二、三厂 , 在建厂初期因被纺织部直接领导 , 曾称国棉一、二、三厂 。 京棉一厂建于1953年 , 最初有五万多枚纱锭 , 织布机一千余台;京棉二厂建于1954年 , 最初有九万多枚纱锭 , 织布机两千多台;京棉三厂建于1954年 , 最初有八万多枚纱锭 , 织布机三千余台 。 笔者曾在纺织城里工作多年 , 故而知道纱锭和织布机的数量 , 是衡量纺织厂规模大小的重要依据 。 当时 , 京棉一厂开工时有职工两千多人 , 二厂开工时有五千多人 , 三厂则有三千多人 。 上万职工 , 再加上几万职工家属及工厂附设的医院、纺织技校、幼儿园、托儿所、职工食堂等单位的职工 , 全聚在这里 , 成了名副其实的“城” 。
“纺织城”与其他工业城一样 , 分生产区和生活区两大部分 。 在生活区里有非常齐全的配套设施 , 另外还有社会上办的商店、邮局、饭馆等 , 员工们下班后不用进城就可以尽情休闲 。 当年 , 如果能在厂里上班 , 且是正式员工 , 在生活中基本上没有后顾之忧 , 住房(分房)、儿女就业(招收家属)、医疗(公费医疗)、孩子上学等问题 , 在“纺织城”都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
在“纺织城”里 , 女工的比例大 , 尤其京棉一、二、三厂能占到70%以上 , 故当时有人戏称为“女儿国” 。 北京在历史上不是工业重镇 , 产业工人很少 , 女产业工人更少 。 当初 , 棉纺厂新建时 , 招收了大量女工 , 成为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 。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 妇女能参加工作 , 并能进入国营大厂 , 是人们极其羡慕的事 , 如果哪家有女孩进了棉纺厂上班 , 全家都会觉得光荣 。
京棉一、二、三厂的机械设备 , 除一厂来自当时的民主德国(东德)外 , 二、三厂都是国产 , 主要来自郑州和上海 。 俗话说“轻工不轻” , 纺织女工的劳动强度很大 , 但在那个时代 , 大家以苦累为荣 , 无人计较 。 在“纺织城”最初的十几年 , 由于老师傅的“传、帮、带” , 各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全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 如黄宝妹(1958年 , 著名导演谢晋根据其事迹拍摄了同名电影)、郝建秀、赵梦桃、吴桂贤等全国劳模 。
闻名全国的“三姐妹”(陈素芝、王凤霄、于世卿)就是从京棉二厂走出来的 。 她们的后继者纺纱女工刘景秀是北京市劳模 , 在全国纺织技术比赛中获第一 , 而且是中共十五大时唯一纺织女工代表 。 1984年、1999年国庆阅兵时 , 女民兵方队中的大多数人来自“纺织城” , 她们靓丽的着装 , 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