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站』云端山巅,这里有群与“雷电”交朋友的兵!
云端有片“扎根林”
■解放军报采访人员 李建文 通讯员 苏延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座离云很近的山上 , 树木因喀斯特地貌很难自然生长;驻守山巅的雷达站营区外 , 一片小树苗却扎根成林 。请看本报采访人员发自云南腾冲的雷达兵故事——
“1、2、3……30、31……”汽车沿着九曲回肠的山路向山顶爬升 , 数不清转过多少道弯儿 , 采访人员一行攀上这座矗立在西南边陲的山 。
阳光洞穿雾气 , 营门前的哨兵身姿挺拔 , 在这座云雾缭绕的山峰之巅 , 只有坚韧的植物和顽强的战士能够扎下根来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山的考验
走进营区 , 阳光耀眼 , 白云悠悠 , 忽而一声惊雷响起 , 站长杨映滋立马跑向指挥室 , 以“迅雷”之势指挥官兵进行装备防雷部署 。
驻守西南边陲的大山 , 雷达站官兵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 。“雷电是我们这里的‘常客’ , 晴天打雷在这里并不稀奇 。”官兵们说 , 雷电总是猝然而来 , 走时还要给营区留下痕迹 , “有时烧坏线路 , 有时损坏装备 , 搞得营区一团糟 。”
当战备变成生活常态 , 官兵们更懂得了枕戈待旦这四个字的含义:“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 , 让我们很难预知战斗警铃何时响起 。”在杨映滋看来 , 与“雷电”交朋友没什么不好 , 反而锤炼了战备意识 。
建站至今几十年间 , 守望云端的官兵想尽办法 , 在营房上建起避雷塔、加装避雷针 , 在营房周围撒上工业用盐增强避雷效果;为确保营区安全 , 上级将所有营具更换为木质营具 , 高标准改造了房间的避雷设施 。
“我们宁可自己吃苦 , 也不能让雷达有丝毫损伤 。”说起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装备 , 上士操纵员钟宽的语气中透着倔强 , 清澈的眼眸闪着光 。这位老兵是雷达站的维修能手 ,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 他日夜呵护着雷达装备 。
一次 , 天边突然打闪 , 接着山巅氤氲起雾 , 云层越来越厚 , 这是雷暴来袭的前兆 。值完班的钟宽带人冲上阵地 , 布置完防雷装置 , 又逐一为装备断电 。在钟宽的“雷达兵字典”里 , 他们必须争分夺秒 , 与“雷神”抢时间 。
完成任务回到宿舍 , 一口气还没松下来 , 一道闪电“咔嚓”打下来——“轰”的一声 , 营区电线被击中 , 室内灯泡碎得满地 。
这次雷暴天气持续了整整半个小时 , 巨大雷声仿佛在头顶劈开一般 , 钟宽和战友望着山顶阵地 , 心里七上八下 。直到雷暴过去 , 他们再上阵地检查 , 确认雷达无恙 , 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
“这山说高也不算太高 , 西南边陲冷湿气流对冲 , 极易在山巅形成气旋 。”钟宽打趣说 , 风、雨、雷、雾轮番上阵 , 这些都是大山的考验 。
每年冬季 , 山上刮起八九级大风 , 官兵上阵地值班都得“手挽手”走;“一年两场雨 , 一次下半年” , 山上雨季潮热难耐、蛇虫出没 , 尽管配发了防潮玻璃、烘干机 , 防虫药也齐备 , 但让大家最不适应的 , 还是“能拧出水来”的衣物被褥 。
大雾天 , 更是一年四季不会“缺席” 。雾来了 , 个把月不见阳光 。
那次 , 一位探亲军嫂上山 , 在家属房住了半个月“愣是搞不清营区长啥样” 。又过了一周 , 军嫂要下山了 , 太阳依然羞涩地不愿露脸 , 她和爱人依依惜别 , 两人站在家属房门口合影留念 。
“人间仙境也胜寒 , 有爱陪伴格外暖 。”微信朋友圈 , 这位军嫂和她的爱人留下“岁月书签” 。就是在这样的高山上 , 任凭风雨雷电袭扰 , 爱与坚守总能经受考验 。
推荐阅读
- 「」俄最新雷达即将出口,专克东风17同类导弹,专家:小心被美国拿
- 「技师」从连队班长转岗到雷达对抗技师,他成功转型的关键是啥?
- 新技术:"云"观会:新技术连接会场内外,期待好声音从"云端"飘来
- [隐身衣]北极“隐身衣”!俄军研制新型吸波材料,可吸收99.5%的雷达
- 雷达@第72集团军组织空地对抗演练
- 【雷达】F-22突发坠毁事故
- #反导雷达,反导#技术派|美在阿拉斯加部署新反导雷达,重点盯防大国洲际导弹
- 【委内瑞拉】美军F-22逼近委内瑞拉 中国造雷达“立功”!
- 『F-』美军F-22隐形战机逼近委内瑞拉,被中国造雷达发现
- 「委内瑞拉」委内瑞拉总统中文说谢谢 外媒称用中国反隐雷达发现美军F22